“老朽遵命,這就回去選人,一定盡快趕來長安。”黃熹連忙向烏云先生一禮。
他心中重新生出指望。
對方,看來是看重他們天烽山的手藝。
如果是這樣,那就不用擔心了。
要他們搬遷離開龍南郡山門故地,并非教訓打壓,更可能是因為看重他們天烽山。
這樣一來,黃熹就不擔心了。
如果能在長安城內站穩腳跟,那距離長安統治中心更近,無疑是一件好事。
黃熹當即告辭,一路出城南下,趕回自己天烽山山門。
他一邊挑選宗門中煉器手藝出色的門人,跟自己先一步趕往長安,一邊通知親信弟子代自己料理門中事務。
而弟子接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個門派,全體遷移,前往龍北郡。
門中自然有少許混亂,但既然已經投效長安,那唯有遵照命令行事。
大家選擇信任自信滿滿的老掌門,相信此刻連根拔起,離開故土,能為天烽山迎來更好的未來。
事實上,張東云也沒虧待他們。
原本作為秦州府地頭蛇的寒山派,老老實實接待天烽山,甚至幫助對方遷移安置。
黃熹等人到了天工殿報到之后,一部分人留下,和陳玉等人溝通,就地開始著手,準備干活兒。
另一部分人,則奉命前往秦州府地界,在長安第二重和第三重外城之間,開始破土動工,建設廠區。
大明宮中,張東云滿意的看著這一切。
一方面,長安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的同時,俘虜歸降的唐軍士卒越來越多。
凡是誠心歸順且愿意效力者,都被張東云填入長安十六衛的框架內,一個一個先初步搭起架子。
即便只是起步階段,也已經是幾萬人的大軍。
將士衣甲兵刃,這些都需要配備。
眼下有唐軍降卒自帶,還有各地軍營庫存,尚可支撐短暫時間。
但后續肯定需要補充和更新。
從這個角度來講,數目雖多但零零散散分散于各地的聽鐵器鋪,武器鋪,不足以滿足大批量成建制的生產。
陳玉有這方面的才華,但他只有一個人。
從頭開始帶徒弟,哪怕一次教出一批,也需要時間。
現在攻占龍南郡,正好得到天烽山投效,張東云當然要利用上。
天烽山弟子的底子極好,手藝熟練,他們進入天工殿,并開始建造大規模的兵器廠,然后再有充足原材料供應,大規模生產的影子,就初見端倪。
天烽山能以冶煉著稱,他們所占據的龍南郡數府之地,本就有大量的鐵礦。
秦州府守著龍嶺邊上,木炭也不需擔心。
張東云此番動作,也是為后續長安城再開第三條財路做準備。
等兵器廠上了正軌,能大規模生產后,除了供應自家龍北、龍南、云中、河西四郡,也可以外銷。
龍南給張東云送來天烽山這個大禮,沒幾天,云中郡也傳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