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匠作房的人興沖沖的來了,因為新的軸承已經制好。
這軸承經過了一次次的完善,已是越來越接近實用了。
古代的匠人們對于某些精細的物件,往往是以巧奪天工的技藝為方向,可自從有了作坊,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
對于匠作房而言,數十個手藝高超的匠人日夜打磨,想要打制幾個接近完美的軸承當然不成問題。
可問題就在于,隨著作坊經濟的出現,導致匠作房不但要考慮到工藝的問題,還需考慮大規模制造的成本。
而現在……這個滾珠軸承在陳正泰的手里,陳正泰覺得頗為沉重,內軸和外軸之間是一個個滾珠,外軸一旦轉動,則里頭的滾珠也隨之滾動,整個軸承顯得極為平滑。
陳正泰把玩了一會兒,興致勃**來:“這樣的軸承……可以大規模制造嗎?”
“鋼鐵作坊那里,專門制出了磨具,大規模倒磨之后,卻還需匠人人工打磨一番,達到精度才可,現在若是生產,一日生產三十副不成問題,只不過……若是再進行一些改良,減少一些工序,培養一批新的匠人等等之后,這產量……定可大規模的增加。”
匠作房這邊,可不敢誆騙陳正泰,老老實實的回答。
陳正泰眸光亮了亮,卻是道:“倘若……倘若將這東西用來連接馬車的車輪呢?你看,外軸套在車圈里……這馬車……豈不是可以事半功倍了?”
匠作房的幾個匠人一愣。
其中一個也是陳家人,一聽,眉一挑……他驟然明白了陳正泰的意思。
這個時代,是沒有大規模的普及轎子的。只不過在南方,因為山路崎嶇,所以出現了輿轎,而此時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乃是北方,北方平原較多,因而大多數人習慣了馬車,哪怕是皇帝出行,車駕也多以馬車為主。
只是這個時代的馬車,卻頗有幾分一言難盡的味道。
一方面,是沒有好的軸承,因而輪軸之間摩擦力很大,費馬。
另一方面,又因為底盤中沒有轉軸,所以馬車的車廂,大多是兩輪。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車軸和車輪多為木制,摩擦力大,所以馬車在使用時面對泥濘的道路行走起來還是很吃力的!
相比較于四輪馬車,兩輪馬車在這樣的路上行走起來要更為快速,而在古代的地面多為凹凸不平,這樣的路面,四輪馬車走起來的確有些吃力,一匹馬是很難拉動的。
何況,四輪馬車轉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正因如此,大多馬車只有兩輪,而這兩輪馬車舒適性是極差的,坐著很是顛簸,這也是為何到了后來,轎子出現之后,就迅速開始風靡的原因。
而陳正泰的設想很簡單,現在有了這軸承,就能將摩擦力大大減小,若是再改進一下馬車的底盤,那么就更妥當了。
經陳正泰這么一提,匠作房的人驟然好像有了明悟一般。
手中的這個軸承,且先不說風車,就眼下而言,這馬車豈不是可以運用?
陳正泰一再囑咐:“這馬車要造出來,定要四個輪子的,車廂可以建的寬大一些,都可以嘗試。”
匠人們行動力很強,畢竟……他們已有過許多研究的經驗了。
往往尋到了一個方向,立即開始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匠人開始立項,而后開始抽調人手,撥發資金,之后開始將項目分派成許多個小組,負責項目的人則作為總師,進行資源調配和項目的總體進程。
現在軸承出來,陳正泰提出來的概念便可水到渠成。
這不算什么太難的事。
因而很快,一個四輪馬車便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