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浩浩蕩蕩到了貢院,列隊入場。
今次的考官還是虞世南。
虞世南乃是天下知名的大學士,又有幾次科舉的經驗,可謂身經百戰,經驗豐富。
考生們紛紛入席,天下十道的舉人,有六百多人,他們個個春風得意,只是當見著學堂的這些舉人之后,個個露出了怪異之色。
有人不禁莞爾,他們是久仰二皮溝的大名,只是二皮溝的舉人和其他舉人不同,他們每日將自己關在學堂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從不和人交涉,雖是不少舉人來了長安許多日子,可二皮溝的這些舉人,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
眾人起初對于這些二皮溝的舉人,還略有一些好奇,畢竟如雷貫耳,現在看了,便覺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隨即便收起心神,各自進入了考棚。
鄧健依舊還是老樣子,他心情很平靜,這樣的考試,他一生中已經經歷過無數次了。
他氣定神閑,直到舉了牌子,鄧健抬頭一看考題,面上便輕松起來。
考試對于考生而言,是一種折磨。
可對于考官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就比如虞世南,上一次出了一個怪題,他自己起初還自鳴得意,覺得此題很難,一定能將天下的讀書人難倒。
可誰曉得,那二皮溝大學堂簡直就是烏泱泱的高中,這令虞世南很是灰心喪氣了一陣子,因而這一次,他決定加大難度。
至于今日的考題……竟是‘子見南子’。
此題一出,考棚里頓時聽到許多人倒吸涼氣的細碎聲音。
顯然……舉人們被這題給難倒了。
這題比上次的題更缺德啊。
上次還只是挖個坑而已,而這題,不但坑都給你挖好了,連埋你的土都預備好了。
子見南子,其實出自于《論語·雍也》中一段話的開頭。
表面上是四個字,實際上……卻暗藏了一樁千古疑案。
這事是這樣的,當時孔子周游列國期間來到衛國。衛國實際的掌權者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妖媚,名聲不好,不過她仰慕孔子的能力和品德,知道孔子來了便很恭敬地請孔子去與她會見。于是就有了“子見南子”這一段。
而子見南子這一段,最令人疑心的,乃是孔子的反應,即: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句話的通常理解是,孔子去見了南子之后,他的弟子子路很不高興,認為這南子乃是浪蕩的女子,孔子不應該和她來往。
可是孔子的回答卻很奇怪,而是極力否認自己和南子有什么親密的舉動,而且還賭咒發誓說:如果我做了啥,上天都要厭惡我。
說穿了,這幾乎是論語之中,帶著幾分曖昧的故事,顯然是和孔子這至圣先師的形象是不相符合的。
因而儒家弟子,極少提起這一樁公案,你都是人家的弟子了,你提這個事,莫非是要來砸場子的嗎?
畢竟一個男子和一個浪蕩的女子私下相見,男子見完之后,還賭咒發誓自己啥都沒干,這實在引人遐想。
可虞世南特意出此題……坑就坑在這里。
這等揭人傷疤的典故,你拿來出題,還要求人家圍繞這么個破玩意,寫出一篇圍繞著儒家思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章,而且還限定了兩個時辰之內做出,要有理有據,且還要注意文法。
題一出來的時候,其他的考官見了這題,眼睛都直了,而后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虞世南。
虞世南自是感受到那許多的目光,他依舊平靜地端坐著,手緩緩地捋須,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內心深處其實有著報復的成分,雖然好像手段有些不光彩,可要出的就是這口氣!
來啊,這一次放馬過來啊。
…………
在考棚里,鄧健看了題,竟是生生愣了老半天。
沿途巡考的考官路過,是認得鄧健這位當初的解元的,一見到他神色僵直,雙目呆滯,心里便笑了,不禁想:看來便是這二皮溝的解元也被難倒了,今日這題,想要破出來,還真是比登天還難啊。
只是這位考官大人并不知道……鄧健之所以久久不語,并不是因為覺得難,而是因為……這個題……他考過。
何止是考過,還考了三次!
說起來,第一次考這題的時候,大家的考試成績都不理想,因為題太怪了,大家腦子轉不過彎,于是結果自然是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