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聽了他的名字,陳正泰可謂是如雷貫耳。
在別人眼里,這狄仁杰自然只是十一二歲的小兒,不值一提。
可陳正泰不這樣看,因為他認為,任何一個能夠成為宰相,并且能在歷史上武則天朝全身而退的人,且還能成為名臣的人,一定是個極聰明的人。
這種人……在殘酷的斗爭之下,既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底線,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同時還能被武則天所信任,你說厲害不厲害?
這時候提到狄仁杰,就不得不令陳正泰重視起來了。
李祐……李祐……
莫非傳說中造反的當真是這個叫李祐的皇子?
可為什么,其他人沒有揭發,卻是狄仁杰揭發了呢?
是不是有可能……正因為李祐乃是李世民的愛子,所以其他人害怕引火燒身,所以故意視而不見?
而狄仁杰呢……一方面,他人聰明,看出了端倪,另一方面,他還年輕,認為事關重大,畢竟一旦造反,亂軍勢必要禍亂太原,而太原乃是狄家一族的老家,所以才冒著風險,進行揭發?
他看著震怒的李世民,李世民顯然是不相信自己的愛子會造反的。
因為這不合常理。
朕是什么人,朕打遍天下無敵手,朕的兒子,占據區區一個太原,他會謀反?他腦子進水啦?
他有這個膽量嗎?
這豈不是和送菜一般?
所以對于李世民而言,這是一個極惡性的事!
既然他認為兒子和自己有骨肉親情,不會反。太原勢單力薄,也不敢反。那么這封奏疏,顯然就是這個叫狄仁杰的人嘩眾取寵了。
可是……小兒嘩眾取寵便罷了,卻直接離間天家父子親情,讓天下人來看這個笑話,這算不算大逆不道之罪?
而另一方面,房玄齡對此并不認同,因為房玄齡認為,這只是小孩子胡鬧而已,他也認為按情理來說,李祐不可能反,除非這李祐腦子被驢踢了。
可他對這件事看待的角度不一樣。他覺得還是應該保下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從奏疏里的字跡來看,是個頗用功的人,而且他的父祖,在太原也很有名望。若是因為此事,而直接禍及一個小兒,天下人會怎么看待朝廷呢?
于是,君臣二人算是卯上了,為了這件事,其實李世民和房玄齡二人已經沒少進行爭論了。
長孫無忌則是坐在一旁看熱鬧,對于李祐,他是沒有好印象的,理由很簡單,但凡不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他一向都不會有好印象。
此時聽李世民道:“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此子無罪,理當拿下,先行囚禁,再令刑部議罪處置,國家自有法度在此,如此誣告,豈可輕視呢?”
房玄齡則道:“陛下,若是刑部過問,此事反而就告知于眾了?臣的意思是…”
“陛下,兒臣能否說一句公道話。”陳正泰這個時候,終于打破了君臣二人的爭辯。
李世民聽著陳正泰要說公道話,心里已了然,陳正泰乃是自己的弟子,而且也是皇親國戚,自然是幫朕的了。
于是他饒有興趣的道:“你說來聽聽。”
房玄齡心里想,陳正泰雖然愛溜須拍馬,不過此人倒是沒有干過什么太過傷天害理的事,或許這家伙……會為那狄仁杰說上幾句好話吧。
卻聽陳正泰道:“陛下有沒有想過……晉王殿下……當真有反叛之心?”
“什么?”李世民的臉抽了抽。
房玄齡臉色也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