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大的事情,代表皇帝的司禮監自然也是參與了的。王承恩就插話,要求了幾條。
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來,這應該是皇上的意思。更甚至,這其實是國公的意思。
有王承恩看著,還真別說,只用了一天時間,大明朝在冊軍卒傷殘撫恤以及退伍的規章制度便呈現到御前,商議一番之后,以制度形式得以體現,明詔發天下。
………………
這個時候,張明偉這邊,則是一直在備戰。
基于對原本歷史的擔心,張明偉并沒有把軍隊駐扎在開封城下,而是撤去了黃河邊,如此,便能防止黃河被人掘開堤壩,水淹三軍。
最先運來的糧食,解了開封的糧食危機。
不過基于當前的局勢,開封府內的很多百姓,在官府的勸說之下,他們自己也害怕,于是,在北方有親戚朋友的,都出城去投靠親戚朋友,遠離戰區。
道路通暢之下,周王也前往京師去覲見皇帝,商議有關就藩呂宋之事。當然,這事其實是還早。但在張明偉的建議下,這個周王是要樹典型的。就是要讓各地的藩王、鄉紳都知道,捐助物資鞏固城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減少開封人口,減輕糧食壓力的基礎上,新編的輜重營,加上各地官府組織的百姓,還在源源不斷地運糧。
除此之外,駐扎在黃河堤壩邊的軍隊,每日都在抓緊時間整訓,要把新近吸收的一萬降卒整合進軍隊。
對于這事,張明偉不等京師的回信,就已經在做一件事了。就是讓負責軍隊士氣的朱媺娖這邊,從開封城內征集那些說書人,前往軍營,在軍卒整訓間隙休息時間,給他們講故事。
當然了,說書人所講的故事,自然都是忠君報國,流賊禍亂天下的故事。是經過張明偉把關,甚至還有他親自改編過的。
除此之外,還讓說書人讀《明報》,對于朝堂上的一些事情,也說給明軍將士聽。主要是懲治貪官污吏的。當然,因為張明偉在外領兵打仗,這念的《明報》,都是以前的。
另外,還在完善那個軍用沙盤,補充開封府和周邊州府。
總之,張明偉可以說,雖然打了一個大勝仗,卻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一直在忙碌。
一天一開的軍議,匯報當天的情況,再決定第二天的事情。都仿佛讓張明偉回到了后世的職場,每天都要開例會的日子。
這一日,開封府總兵陳永福向張明偉提出了一個疑問道:“國公,末將有個疑問,我們如此備戰,萬一流賊要是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