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庫房,要還能堆積物資的,那就是怪事了!
不過他也有點奇怪,便接著問道:“江南不是魚米之鄉,產蠶絲之類的么?”
“是!”朱慈烺聽了,回答一聲,然后可能是從張明偉那邊學去的,雙手一攤道,“可這么短的時間內,要紡織成布匹,哪有那么快的速度?”
大明軍服,一般都是發放軍服材料,也就是布料之類給軍卒自己,然后就由軍卒家人來做成軍服,而不是直接發放成品衣。
因此,朱慈烺的回答,便是布匹之類而不是直接說軍服。
聽到他的這個解釋,一直陪同著朱慈烺往城里走去的張明偉忽然一下站住身子。這讓跟在他后面,一直聽著他們倆說話的朱媺娖,差點就撞他身上去了。
張明偉這一停住,其他人自然全都紛紛跟著停下了。他們一時之間有點不解,便紛紛看向興國公,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情。
只見張明偉轉頭看向朱慈烺,一拍自己的腦門,笑著問道:“這個時候,是不是還沒有飛梭?”
雖然是問話,不過他的語氣,其實是肯定的。
果然,朱慈烺一聽,有點莫名其妙地問道:“什么是飛梭?”
回答完了之后,他怕是他自己見識少的原因,便又轉頭,問他身邊的人道:“你們聽過飛梭么?”
他身后的一群人聽了,便都一起搖頭。倒是孫應元補充了一句道:“殿下,飛梭沒有聽過,不過飛鏢倒是有的。”
張明偉一聽,心中好笑,還飛鏢,我飛你個頭啊!
這時候,他也已經確定了。
因為寫穿越明末歷史多了,黑科技的資料自然也就查得多。
棉花通過紡紗得到棉紗,然后再經過織布,得到棉布。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有兩次非常大的改進,都是發生在十八世紀之后的事情。
第一次大的改進,是織布這一塊。在十八世紀的時候,英國占領了印度,使得他們獲得棉花等物資的成本極低,就刺激了他們織布的能力。由此,在1733年時,英國鐘表匠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而也真是織布效率的提高,順理成章地就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于是,在1764年的時候,英國蘭開郡有個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意外地發明了新型的紡紗機,被他用女兒的名字命名為后世有名的珍妮紡紗機。
可以想象,原有的紡織機是一個紗錠,但珍妮紡紗機卻改進到了八十個紗錠,這效率地提高,不是一般地快。
也是因為如此,珍妮紡紗機讓當時很多用老舊紡紗機的人都沒了飯吃,以至于很多人都砸了珍妮紡紗機,不準做這種新型紡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