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時,張明偉不由得搖頭嘆道:“看看這兩個學生,真是小瞧他們老師我了。竟然還怕我分心,難道他們的疑惑,還需要我絞盡腦汁,費去好多天的時間來給他們解惑?”
朱媺娖聽了,當即抿嘴一笑道:“先生當然沒問題了,可對我們來說,扇子為何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掉?估計能想一輩子,都未必能知道原因所在。”
張明偉聽了也是笑笑,剛才也就只是這么一說而已,便讓朱媺娖繼續念下去。
接下去,黃宗羲和方以智便詳細稟告了他們在研究蒸汽機的過程以及遇到的種種問題。
張明偉能聽出來,他們對于真空、壓強、摩擦力、力臂、力矩等等,很多都是似懂非懂階段。還有對動力的轉換,齒輪的利用,也是有不少的困難。一直到宋應星和涂紹煃到達京師,也參與進去之后才算是順利了很多。
聽到這里,張明偉便不由得一笑。
相對來說,黃宗羲和方以智是屬于那種理論派,他們的格物所學,多是理論研究為多。但涂紹煃這個人,張明偉不了解,宋應星卻是了解的。
宋應星幾次去京師趕考,雖然一直沒考上進士,但是卻行了萬里路,一路上所見所聞,記錄成冊,最終才有了《天工開物》,這讓他的見識,可以說在明末完全是第一人。
黃宗羲和方以智遇到的很多難題,雖然宋應星可能無法完全解釋,但是往往卻可以給出怎么做的建議。
他們幾個人湊在一起,算是互補的那種,合作之下進度更為順利,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個涂紹煃,你可知道是什么人?”張明偉想著,便問朱媺娖道。
搖了搖頭,朱媺娖回答道:“就只知道他和宋應星是好友,是資助宋應星出書的。”
這一點,當然也是在書信中有說的。
張明偉聽了,感覺物以類聚,應該算是不錯的人才。
這么一想,他便有了想法,就對朱媺娖說道:“回頭寫信給黃宗羲和方以智他們,對了,還有宋應星也是,讓他們舉薦同道好友!如果好的,不管出身,都可以用!”
“好,我記下了!”朱媺娖聽了,便點點頭回應了一句,然后看到張明偉沒有其他吩咐,便繼續往下讀信了。
聽著聽著,張明偉便又聽出來了,他們對于齒輪在力的轉換上,還有不少的理解問題。心中一動之下,便隨手抓住了毛筆,就在紙上畫了起來。
朱媺娖一見,心中好奇,便停下了念信,好奇地伸頭看過去。
只見先生是在畫畫,一個圓圈,又一個圓圈的,看得她非常地好奇,最終便忍不住問道:“先生,這是什么?”
張明偉并沒有馬上解釋,而是繼續在畫畫,等到畫完,握著筆,站直了身體看了一下,最終露出一絲苦笑,不是特別像。不過基本構件是畫出來了。
于是,他才向朱媺娖解釋道:“這個啊,叫做自行車。用人力驅動,人坐在這個上面,就開始像馬車一樣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