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崇禎皇帝知道如果不是張明偉穿越的話,已經死了的他,當然是對此非常憤怒的。
張明偉聽了,表情嚴肅地說道:“陛下,這個亂象肯定要治理,但是不能急,只能一件件來。當朝廷對地方上的控制力越加地強大時,才能走這一步!大明中興,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此時的崇禎皇帝,已經不是剛登基時候那個什么都不懂的皇帝了。他已經明白,如果靠旨意下達,然后讓地方官府去做這事的話,很可能陽奉陰違,收效不大。甚至可以說,這種情況是很可能有發生的。
別的不說,就只是崇禎十五年的時候,朝廷就有下旨要求地方安置難民,為此,都有相關國策推行,把原本該收的賦稅都留在了地方上。
可就算是這樣,房山縣那邊的地方官府,卻還是和當地豪強勾結,唆使山賊截殺難民。
由此可見,當朝廷不夠強大的時候,地方上壓根不會真正去做朝廷讓地方上做的事情。陽奉陰違,真得是太普遍了。
這么想著,崇禎皇帝便認真地問張明偉道:“先生,那對于地方上的這種事情,該如何做為好。雖然眼前不好實施,但先生至少要給朕講個大概,要不然,朕今夜怕是要睡不著了!”
“今夜不是守歲么?”
聽到張明偉的反問,崇禎皇帝稍微一愣,不由得笑了起來,今天的日子還真是特殊。
這么想著,他便想再解釋下時,張明偉便已經先開口說道:“其實我之前和陛下已經說過的,就是天下間,陛下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才是一致的。百姓得益,則天下穩,如此則江山永固。”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之后,臉上忽然露出一絲嘲諷的意味,繼續說道:“好像是從宋開始,有一種說法叫做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這種說法,在我看來,大謬也!”
“哦,先生此言何解?”崇禎皇帝一聽,很是好奇,便連忙再問道。
一直默默伺候著的方正化,也不由得用看稀奇的眼神盯著興國公,似乎非常想聽聽,這里面到底是有什么說法?
只聽張明偉對崇禎皇帝說道:“其實很簡單,士大夫的目的,大部分都是求取榮華富貴。而當皇帝的,目的是江山永固。目的一樣么?根本不一樣!”
“求取榮華富貴,可以是為皇帝效命,獲取榮華富貴,可也有利用士大夫手中的職權,從百姓身上謀取榮華富貴。歷朝歷代,這樣的例子不要太多,以前有,現在也有,今后也不會少。而這種情況如果少的話,還沒什么,可一旦多了,百姓被壓榨的活不下去了,天下便亂了。一如前些年!”
張明偉沒有給崇禎皇帝提問的機會,快速地說道:“秦地天災,比如什么旱災、蝗災什么的,導致秦地民變。誠然,這種天災確實是一個因素,但是,在我看來,這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自大明開國以來的救災體系一直有效的話,就算有天災又如何,會演變成那樣的局勢么?還不是士大夫階層趴在朝廷,趴在百姓身上謀取一己之私太多,使得大明的救災體系無法運轉,才有了之前的動亂!”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的草根皇帝,深知災害對于百姓的影響。因此,他在洪武六年的時候,就制定《大明律》,在其中《戶律》中,就明文規定救災的條文,比如說地方上報災情時,有關官員必須要實地勘察,不能互相推諉,枉顧災情,如果只憑里長的奏報或者申報不實的,一律杖一百。這是會打死人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