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字:有機會,但很難。
究竟有多難?
如果全憑自己買房,甚至可以說難于上青天。
王有節自己也曾經去實地考察過,以他現在的月薪,在上海也基本上完全買不起房,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有一種說法,在一線城市買私有產權房對任何階層的人都是奢侈品。問題其實就是年輕人買不買得起奢侈品。當然也還是有些人買得起的。
還有一種說法,創業可能1/100能成功買房,打工的話清北的可能1/100,熱門專業雙一流的1/500,985可能就要1/700。
當然這只是笑談。
但在上海,現在低于300萬的房子,要不很偏很遠,要不很老很小很破,簡直無法想象。這也是不爭的色事實。
舉一個例子。
現在外環稍微靠市區的很多房子,均價都到了6萬左右,如果年輕人想買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結婚,首付30%大約為180萬。即使按照月工資1萬元計算,年輕人需要不吃不喝攢15年,且剩下的420萬,按照目前的貸款來計算,每個月至少要還22290元,需要還30年。
那么,按照正常邏輯來講,這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因為這需要個人稅后的薪資至少在25000以上,那么試問一下這樣的人究竟有多少?
從納稅總人數角度去計算一下,新稅法實施之后,原來1.5億的納稅人群銳減至目前的6000萬左右。也就是說,只有6000多萬人口綜合收入超過了5000元,當然不排除一切漏網的和額外不用計稅的收入,但是比例絕對不會太大,這點從近幾年年個稅申報你就可以感受的到。月薪5000元想買均價幾萬的房子,難度可想而知,何況高薪資人群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事實上,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難在一線城市扎根立足了。我們先不說高額的房價,單從房租的角度來講,一年比一年貴的租金,已經擠壓了大部分人年輕租房者的生存空間。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80%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每月房租的支出占到了薪資的50%以上。由此可見,很多年輕人一年其實攢不下錢,大部分則是在給房東打工。
再舉一個例子,就拿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所謂結婚“三大件”來說事好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到后來隨著生活水平漸漸提高,逐漸變成了冰箱、彩電、洗衣機。物品在變,不變的是人們對婚姻生活物質保障的向往。
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三大件”在上海就逐漸演變成了上海丈母娘所要求的房子、車子、票子。
唯一有區別的是,各地綜合實力、生活水平層次不一,因此所要物品存在差別。
比方,在王有節的老家,結婚所需要的房子、汽車、家具加在一起五六十萬就搞定了。可是就這些鈔票,可能在上海你連一個衛生間都買不下來!
這并非崇拜物質,只因生活所迫!!這個道理現在的王有節當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