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開森路?”王有節一聽,似乎想起來什么似的,說道:“這道路的名字怎么聽上去很有些耳熟的呢?”
布禮笑笑,說道,電影《色戒》的結尾,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后,如釋重負地上了一輛黃包車,大聲吼道“到福開森路去”!這里的福開森路,就是現在眼前的這條武康路的呀。
王有節恍然大悟,說道:“好像,是有這一句臺詞的。”
“那----,王先生,都這么多年過去了還記得這樣一個細節,說明這部電影你當時看的應該蠻仔細的嘛?”
布禮兩眼盯向王有節,又嘲笑道:“老實交代,當時你和誰一起去看的這部電影?”
王有節笑笑,不響。
潮起潮落,風起云涌。隨著歲月更迭,世事變遷,福開森路現在已更名為“武康路”。
但是道路兩旁的梧桐依舊婆娑,花園洋房依然安詳靜謐。它們承載著那些名人歷史和如煙往事,無聲的散落在街道的每個角落里,證明著早已隨風遠去的昨日。
倆人在武康路慢慢地自由自在游走。
走進武康路,就像走進了老上海。
只有1公里多的的武康路,不長也不短,卻擁有優秀歷史建設和保留歷史建筑超過50座。
整條路從南走到北,從宋慶齡故居走到李鴻章的丁香花園,沿街途中路過文學巨匠巴金的故居,還有黃興故居、唐紹儀故居,等等。
這條路經歷了歲月的沖洗,還彌留著文學的韻味。
兩旁的法國梧桐樹影斑駁,有如神奇的魔力一般——成為了眾多影視劇的取景地。
漫步在這里,觸摸到帶著歲月痕跡的一墻一磚,拾起的每一片樹葉,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繁華與衰敗,詩意與市井。
武康路沿街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觀賞價值很高,建筑風格有西班牙式、法國文藝復興式的建筑等等,而且還都有讓游客沿途停駐的理由。
武康路的任意一扇墻,一幢樓都是很好的背景。
但是仔細看可以發現:建筑墻面要么是拉毛,要么是卵石,連圍墻都是竹籬笆。都是發燒友鏡頭里的風景。而這些墻面在有陽光的日子里透過茂密的梧桐葉斑駁的折射進來,無論怎么拍都有一種特別文藝范。
武康路路幅寬度約12米到16米,和8米到16米高的那些老洋房相輔相成,街道高寬比保持約1:1的視覺平衡。
至少在王有節看來,這里街景的視覺觀感非常好。沿街建筑或淺黃或純白,不但色調統一,而且搭配綠蔭更顯得明快有生命力。
這條穿越上海百年歷史,鬧中取靜的靜謐小路,無數政客文人都青睞于此,三十多處歷史建筑背后,有著一段段惹人遐想的故事。
飄落的梧桐葉,唯美的歐式建筑,安靜的街道,深厚的人文歷史,就連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文藝氣息……對旅游者來說,漫步在武康路都有種赴了一場視覺盛宴般的美好。
完全可以說,武康路,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以民國歐式住宅和名人舊居為主要內容的“名人路”。
武康路及其周邊街區里的眾多花園別墅洋房,和曾經居住于此的文化名人,成就了武康路的歷史文化底蘊。領略這些各種風格,博采眾長的優秀歷史建筑,感受中西文化的交融。
布禮說,每年的秋冬,這里總是落葉滿地。在有陽光的日子里,踩在落滿黃葉的路上,沿途看著這些歷史建筑和情調小店交錯,有種時空錯落的美感,完全可以假裝在民國時期。
雖然不長,走武康路也需要一定的腳力,但它的幽靜,卻讓人無法放棄。
沒有到過武康路的人,很難體會到上海老馬路的靜謐和幽雅。一條不算狹窄的路,斜斜地延伸著,沒有絲毫張揚的意味。
馬路兩旁的老別墅在梧桐的綠蔭里露出一角,不顯山不露水,靜靜地享受著綠意和陽光。
上海老洋房,是全世界人尋找老上海味道的焦點,而武康路,則是一段不會褪色的上海夢。
作為曾經的法租界,這里的洋樓風格多樣,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唯有讀懂了洋房背后的名人故事,才算讀懂了武康路。
布禮笑笑,說道:“如果你想要感受到這種文藝范,最好避開周末和節假日,在有陽光的中午來到武康路,這樣,才能真正的靜靜的感受那份美好。”
連蕭伯納都曾經說:“走進武康路,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
只是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一如趙丹故居深深的院墻,一扇花格的鐵門,就如同一道阻隔在歲月之間的柵欄。
在這個天晴的上午,在武康路,王有節似乎也發現了更多專屬于自己和布禮的靜謐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