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盯著眼前的人年輕人很久,似乎有話要說。
王有節不知道哪根神經搭牢,又輕聲叫了一聲:“爺叔好。”
老布一聽到到這聲招呼,嘴唇動了動。但最后卻什么也沒有說出來,只是長長的嘆一口氣:“唉——!”
站在王有節旁邊得分布禮,伸手在后背拍了王有節輕輕一記。
嘆過氣,老布便不再理會還伸著手的王有節,自顧自卻一個人回了自己原來的位置不聲不響坐下來。
王有節呆呆地站在原地,一只手里還提著手提袋。不動。
說實話,來之前他腦海里設想了很多種今天和布禮爸爸見面的情節,以及設計了相應的自己在不同的場景下應該如何說話。
剛才王有節之所以又改叫布禮爸爸“爺叔”,這也是昨晚上布禮給他出的主意。
上海人生活交往中碰到的,或者叫一聲“爺叔”的,往往是沒有血緣關系,并非嫡親“爺叔”。但是“爺叔”作為有“分量”的社交性稱呼和一種標識,在上海話里有著較豐富的色彩,尊重、佩服,抑或,還有“敬重”。
“爺叔”曾是社交場所年少者稱年長者的高頻詞。叫一聲“爺叔”不吃虧,也是上海小囡禮儀禮節熏陶的處世名言。“爺叔”沒大小,比父親大的叫“爺叔”,比自己大一點點的也尊稱“爺叔”,“爺叔”也樂意接受。
“爺叔”與“老克勒”不同,他們或許沒有筆挺的標志性服飾,手上沒有把玩的道具,但一件夾克衫,配上沒有兩根筋的米黃色或淺深色的褲子,也顯得落落大方,面帶微笑而陽光的臉龐,給人純樸而踏實的感覺。
就比如眼前的布禮爸爸。
甫一見面,王有節的”詫異”,主要是在布禮老爸的形象上。盡管布禮之前有給過自己她老爸的一些照片,但是與眼前的老人比起來,都出乎他的想像太多。
主要有兩點,一是格外顯年輕,另外就是清爽利落。
布禮有過介紹,實際上她的父親和王有節自己的父親年歲大了將近十歲。可是竟至于“年輕”如斯,王有節還是心里暗暗吃驚,他看上去明顯要比自己的老爸年輕許多。
七十出頭的老人,說是五十多最多六十,肯定會有人相信的。
腰板挺直,手腳麻利。布禮爸爸今晚上的妝扮上明顯收拾過,不多的頭發盡管基本上全白,但是有條不紊地梳著大背頭,用上海話流行的說法們就是頭飾清爽。
講起上海爺叔,在王有節的印象里,《老娘舅》里王伯伯就是個典型。雖然話多,但是人好又正直,疼愛老婆也是沒話說。這就是爺叔的腔調!
不過,王有節也注意到了一點,雖然說剛開始進入秋天,但是實際上天氣還不算涼快。可是眼前的布禮爸爸,卻是穿起了外套。哪怕是現在是在房間里,也沒有脫下來。
看著嚴肅的不茍言笑的老布,王有節立馬的想法,他不知道眼前的這位老大爺,怎么會培養出來一個學藝術的女兒?!
爺女之間的反差太大了。兩相對比,簡直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說實話,他不是沒有想到過,布禮老爸會有不大待見自己的可能,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過,對方竟然連握手打招呼的機會也沒有給自己。
但眼前發生的這一切,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至少,從目前看來,眼前的這位上海爺叔,是想要給自己一個下馬威的啊。
哪群人最能夠代表上海人的形象?王有節一直都覺得,上海爺叔們肯定是其中之一。在那些上海爺叔們的眼里,生活要舒適,做人要隨性,做事情更要有腔勢。
可是眼前的布禮爸爸,腔勢確實是有了,但是和王有節以往印象中的上海爺叔的形象卻大不相同。
王有節正襟危坐,不由得打起十二萬分的小心和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