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情緒歸情緒,王有節也不能怨天尤人。因為他完全可以理解,在上海擁有一套房子,對一個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來說,有多重要了!
實際上,自己以前一直對布禮有所畏,不敢靠太近。其實他并不是畏懼布禮,更不是畏懼布禮的家人,或者說是她的母親。
王有節內心里真正畏懼的,其實還是上海的房子!
一間房子,就是自己和布禮之間的一道鴻溝。這邊是布禮,那邊是自己。
而談及房子,就是觸及到像王有節他們年輕人脆弱的靈魂。
大家都在說,奮斗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們,房價就是最有效的“絕情丹”、“避孕藥”。的確,國內的理念就是,想要成家,必須有房。沒有房子,就不會讓人覺得踏實和安穩。
但是,高不可登的房價,讓絕大多數的人心生畏懼。
婚姻、愛情本身就足夠遙不可及了。
實際上,真正讓人望而生畏的,還是房價。
成家立業。房子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更是一個人長大成人,獨立自主的一個標志。
而房子就是一個人是否能夠真正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員的重要標志,否則走再遠的路,都只是漂泊而已。無論你如何打拼,或者努力,等到年紀漸大,身體逐漸走下坡路,遲早要和這座城市說再見。
而除此之外,房子,還是婚姻和愛情的必需品。
婚姻缺少房子不行。
只要結婚,沒有房子是幾乎不可能的,沒有姑娘會跟一個人沒有房子的人去過漂泊流浪的生活,而沒有房子,也沒有一個女孩子愿意將自己的未來托付給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沒有房子,哪有妻子?
愛情解決不了溫飽,吃過了沒房子的虧,所以大人門常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勸自己女兒,如果非真愛不嫁,那----,敢問真愛在房子面前可以保鮮幾年?想清楚了,就知道都不過是小女孩的思想而已。
無數的愛情,會因為經濟而打敗。而無數的婚姻,也都敗在了房子身上。
也有人說,在大城市,沒有房子,則球也不是,甚至都根本不配擁有女人。如果強擼,可能更多的是同情,甚至是女人們的不屑一顧,最后灰飛煙滅。
社會就是這么**裸的現實!
雖然很多人討厭那堆鋼筋混凝土的價值虛高,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個城市里面鋼筋混凝土澆筑的一個叫做家的地方,正在讓年輕人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
特別是近年來,房價就像坐著火箭一樣,房子越來越高不可攀,有時候即使再努力,也似乎總趕不上房價的腳步。
大城市的生活開銷可是一點不少。房租,生活費,交通費還有每個月的人情開支,本就少得可憐的工資,扣除這些之后,早已所剩無幾,至于買房,似乎成為不可能的夢想。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即使是貸款,房子的首付對于很多年輕人依舊是不可承受之重。
尤其是像王有節這樣農村出來的孩子,家里供他們讀書到上大學出來尚且不易,有的大學期間甚至還要靠助學貸款來完成學業。而即使是家庭略有積蓄的小康家庭,如果為孩子買一套工作城市的房產,也需要掏空六個錢包,甚至搭上自己的養老錢。而之后的每個月動輒三四千,五六千甚至超過七八千的房貸,更是讓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疲于本命。
所以講,房子,是所有年輕人出來社會打拼之后遇到的第一個社會考題,跨過去了,人生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跨不過去,或許你的人生又將是另外一番模樣。
而且,像王有節這樣離開象牙塔多年的年輕男女,早就過了那種風花雪月的年紀,隨著被職場無情的拷打,生活的苦辣酸甜的不斷洗禮,他們也早已明白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恒定不變的經典哲學規律。也很少再會有傻傻的女孩子,陪著你浪費自己的青春,為了一個看不見未來的股票,然后入股自己的一切,所以社會的現實,生活的殘酷從這個地方拉開序幕。
大城市里的年輕人,左邊裝的是亂糟糟的生活,職場與事業,右邊裝著遙不可及的婚姻與愛情,腦子里面想的是未來的詩與遠方。無數個城市里面奔波忙碌的身影背后,努力著,奮斗者,堅持著。
這個城市,燈紅酒綠,如此繁華。它記錄了多少人的喜怒哀樂,又看懂了多少人的離合悲歡?!
夜晚燈光璀璨,萬家燈火,又有那盞燈屬于自己呢?!
在床上躺久了,腦袋突然間更加疼痛。
王有節使勁睜開眼睛。想了想,起身拿了衣物和東西,去衛生間洗澡。
熱水直線而下沖刷在臉上。王有節這時候終于忍不住,伴隨著“’唰--唰--”的水聲,痛痛快快的大哭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