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代,村里很多人都買車了,便宜的車幾萬塊錢,貴的車十幾二十萬。
發現陌生的車子進村,不少村民好奇之下,紛紛走了過來。
“建國,你們買車了?”王振國問道。
“尚迪買的。”尚建國說道。
“畢業了?”王振國看向尚迪。
“剛畢業。”尚迪回答道。
“什么時候回來的?”王振華問道。
“剛回來。”尚迪笑道。
“賺錢了?”王振國好奇的問道。
“賺了一些。”尚迪隨口說道。
從車里拿出一條煙,尚迪給村里的長輩,一人發了一包。
“還是臨時牌照,買點火炮慶祝一下?”王振國調侃道。
按照慣例,村里有人買了車,就得請客吃飯,親戚朋友鄰居送錢送火炮送紅布。
“也好。”尚建國點了點頭。
“這車多少錢?”王振華問道。
“三十幾萬。”尚迪也不隱瞞,很多東西的價格,在網上都能查到。
“舍得買三十幾萬的車,賺了不少錢吧?”王振國笑道。
“他賣了一首歌,也沒賺多少。”尚建國說道。
“尚迪不是學金融的嗎?還會寫歌?”王振華愣了愣神。
半個小時后,看熱鬧的人相繼離去。
出去釣魚的爺爺,與走家串戶的奶奶,也先后回來了。
“爸,今天收獲怎么樣?”尚建國問道。
“釣了十來斤鯽魚。”尚柏濤笑道。
“爺爺。”尚迪叫了一聲。
“以后打算做什么?”尚柏濤問道。
“在家種地。”尚迪說道。
“你一個大學生,回家種地?”尚柏濤疑惑道。
“我一個同學的叔叔......”尚迪輕車熟路的編了一個故事。
母親陳淑珍去外公外婆那邊了,要明天才回來。
吃飯的時候,尚迪拿出一壇百果釀,陪父親他們喝了幾杯。
......
農村建房,每人五十平方米的土地,最多修建三層。
家里五個人,算上尚迪以后結婚生子,土地使用面積上限四百平方米。
弄了一份圖紙,找了一些熟人,拆掉舊房,修建新房。
新房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單層面積三百六十八平方米。
建房期間,尚迪與家人,在鄰居家借住。
王家壩村幾十戶人,常年在家的只有十幾人。
錢多力量大,不到三個月,新房的主體就建好了。
尚迪將家里的二十幾畝土地,全部置換到房子右側。
在王家壩村,平均每人三畝水田、五畝旱地。
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置換土地很容易,給點錢就行了。
雇人用圍墻圈住土地,又在圍墻上面安裝了不少監控。
家里的十幾畝水田,尚迪雇人用挖土機挖了三分之一。
用鋼筋混泥土修了一圈,半田半魚塘就搞定了。
一百斤普通稻谷,市場價只有一百二十幾塊錢,種普通水稻沒錢途。
大塘鎮的土地和氣候,都不適合種那些優質水稻。
即使水稻畝產千斤,家里的十五畝水田,也只能收獲一萬五千斤水稻。
扣除種子、薄膜、農藥、犁田、化肥、收割之類的費用,種水稻一年的收獲,還不如打工一個月。
插秧、晾曬、除草,都需要不少時間。
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種糧食的人自然會越來越少。
山府多山,到處都是丘陵地帶,沒辦法使用機械化大規模種植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