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確立了趙雍和趙興的關系次序,話題就轉到戰后重建上來了。
廖沖對著國君其實是對著趙興詢問:“這半年的戰爭,讓我們今年沒有了大半稅賦收入(征兵免賦稅了),假相還要修城,是不是向天下百姓再征收一點呢?”
趙雍和趙興立刻一起同聲拒絕:“不可以。”
趙雍歉意的向自己的管家解釋:“這次動亂爆發在春天,同時,也是我們內部的一場動亂戰爭。敵人為了暴亂,動員了十五萬百姓參戰,我們為了平叛,也動員了不下十五萬,合計三十萬以上的趙軍了,這已經讓春播夏管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了。百姓的日子已經很苦了,我們不能再增加百姓的負擔了。”趙雍是從愛民的角度出發的。
趙興反對:“百姓應征,是他們的義務,我們免他們一年的賦稅,這是對他們愛國愛君的回報,這是規矩。這樣的好規矩是不能動的,若是為了我們一時的困難就改變規矩,后果是相當嚴峻的。從此之后,百姓會心生怨恨,不再愿意應征。我們再遇到戰爭,或者是發動戰爭,我們就沒有了應征的百姓,我們的國家基礎就被撼動了。”然后語重心長的教導廖沖也是在教導趙雍:“法度,是讓國家有次序,規矩,讓國家的基石穩固啊。”
趙雍站起,廖沖避席向趙興施禮:“夫子教誨的對啊,是寡君(在下)目光短淺啦。”
肥義樂池感慨:“趙國何其幸啊,能有夫子隨時匡扶君上和同僚的過失,而君上勇于納諫,同僚坦誠認錯,這樣的趙國不強盛都難啊。”
廖沖認了錯之后,就伸手:“按照規矩,請興子將這次的戰利品交給我吧。”這才是廖沖的狐貍尾巴。
按照這個年代的規矩,出外打仗取得的戰利品,是必須上繳國君的,這就好比后世的一切繳獲要歸功是一個道理。
然后大家也不要氣餒,同樣按照規矩,國君也不過是走個形式,然后他會留下三成的戰利品歸到國庫,剩下的七成,會大家坐下來好好的評論一下軍功大小,再賞賜回來,這叫恩從上出。
這次趙興別的戰利品沒有,他不過是俘虜了三萬五千魏國的士兵,這些士兵,現在的身份是俘虜,是戰利品。在上繳給了國君之后,他們的身份就是奴隸了,國君再按照軍功,賞賜奴隸給大家。
就比如這次,三萬五千奴隸按照三成歸國君,就讓廖沖掌管的財富多了一萬奴隸,就是一千萬錢,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能讓廖沖的日子好過些,這是開源。同時,也可以用剩下的兩萬伍仟奴隸,賞賜這次戰爭中有軍功的將士,比如樂池,比如肥義,比如自己。這就不必再花自己的錢了,這等于節流。
“我俘虜的三萬五千魏國的士兵,請將他們調到上郡關,作為那里的第1批居民,修筑那座城池要塞。”趙興坦然的提出了不和規矩的要求。
廖沖笑了,指著趙興對其他人道:“一項自詡為規矩的堅定守護者,卻破壞了規矩,哈哈哈,興子,你好虛偽啊。”
趙興坦然道:“我是將俘虜全部交給國君,但我又請求國君將所有的奴隸再賞賜給我,去建設上郡關,建設趙國的,也可以說是國君的上郡,這怎么就壞了規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