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微笑,“太子做事認真,小事也是事,誰不是從小事做起?”
許敬宗點頭,“陛下此言甚是。臣孫在算學讀書,剛開始頗為倨傲,覺著自己家學淵博,就瞧不起那些同窗。可沒幾日就被鎮住了,回家和臣說自己小看了同窗,小看了新學。”
“這倒是因禍得福了。”
李治說道:“當年的煬帝才干不差,做事卻頗為剛愎,一意孤行,這才導致了前隋二世而亡。所以教導孩子首要是德,其次才是學問。”
這里的德就包含了三觀之意。
李治見宰相們點頭認可,心中頗為得意,“太子小時朕便時常教導他,如此大了才會知曉仁慈和仁孝。仁慈之人做決斷時會考量得失,譬如說大唐需修建一條運河,該如何修?若是煬帝必然是一哄而上,不知曉憫民,如此百姓煎熬困苦。而仁慈之人卻不會如此……”
皇帝一番話說的很是自得。
“是啊!太子如此正是我大唐之福。”
眾人一頓彩虹屁。
“陛下!”
一個官員急匆匆的進來。
“陛下,長安那邊來了奏疏。”
“誰的奏疏?”李治微微皺眉。
“戴至德!”
李治接過奏疏看了看。
“太子準備強令遷徙升道坊中的墳墓。”
宰相們:“……”
陛下,你才夸太子仁慈仁孝,可轉過眼他就要挖別人的祖墳。
皇帝明顯的掛不住臉了。
“為何如此操切?”
武后低聲道:“此事卻是做的莽撞了,一旦民亂,五郎危矣!”
皇帝的眼中多了怒火和不解。
“戴至德等人為何不勸諫?”
奏疏上寫的很清楚,太子有意令人遷徙升道坊中的墳墓。
上官儀說道:“陛下,事不宜遲,要趕緊去長安制止此事。”
李義府附議。
連許敬宗都第一次反對太子,“陛下,老臣愿去長安勸阻此事。”
李治黑著臉,“速去速回!”
許敬宗隨即出發。
一路疾馳啊!
許敬宗的身體不錯,可趕到長安城時依舊累的夠嗆,更要命的是被曬的氣息奄奄。
遠遠看到長安城時,隨從說道:“相公,我先進城看看,若是事情已經發了,咱們就再做應對。若是事情還沒開始,相公再去力挽狂瀾。”
——事發了咱們別蹚渾水,事兒沒開始咱們就去力挽狂瀾。
這等官場手段就是旱澇保收,成敗皆是功勞。
許敬宗看了隨從一眼。
“為官者當秉承正氣,就算是火坑老夫也跳定了!”
一路沖進了長安城,許敬宗見到街上行人如常,心中一喜……
……
“殿下,各處登記結束了。”
戴至德有些憂郁的看著太子,覺得這位的手段太過強硬。
張文瑾和他有過溝通,二人都同時想到了一個人。
——楊廣!
楊廣也是一樣剛愎自用!
李弘說道:“孤已令人在城外平整了一塊地,足可容納升道坊中的棺木下葬。”
“殿下!”戴至德心中一驚,“萬萬不可啊!”
張文瑾心中一震,“此事不可操切,萬萬不可操切。”
一旦引發了百姓大規模騷亂,帝后在九成宮也待不住了。等他們回到長安,太子的前途幾乎就可以宣布結束了。
……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