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陽緊接著去看第八章。
第八章中趙亮分析了漢唐宋明清等諸多王朝的本質,自耕農,以及土地不多的中小地主,他們一直都是各個王朝政治經濟穩定的基石,還是國家賦稅和兵員的主要來源。
每個王朝的興盛到衰落都歷經了自耕農數量眾多到減少的這一過程,所以都可以把王朝的興衰與自耕農的數量直接綁定,凡是自耕農數量眾多的時候,往往也就是王朝最為興盛的時期。
而當大量的自耕農在賦稅的壓迫下,紛紛破產的時候,那王朝也就無法扭轉的衰敗了。
這是一無法抗拒的過程,因為一旦王朝進入穩定期,土地兼并就會隨之劇烈起來,就如趙家。十幾年前的小地主,現在已經擁有耕地數十萬畝了。
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大量的自耕農會淪落為佃戶,數量逐步減少,王朝也就隨之進入衰敗,直到下一場新的大變革促成土地的重新分配。
這也就是歷史的一個大輪回。
中國歷朝歷代,就都沒有哪一個能逃脫的過這一輪回的。
所以趙亮認為,抑制兼并并不可取,再去抑制那也不可能徹底組織,也只是慢性自殺。
想要打破這一輪回,就只能給富裕的勞動力去尋找穩定的生活路徑和來源——而需要勞動力極多的工廠作坊就是一個很好的去處。
趙亮在札記中列舉了趙家產業的一些基本數據,比如紡織廠的人工,比如汝州煤鐵的人工,等等,那個數字加在一塊是叫年紀才八歲的小柳陽感到震驚的。
竟然有那么多人給自己父親做事?
陳州城里又才有多少人啊?
趙亮又說,如果這天下不是只一個趙家,而是兩個、三個、四個……,十個八個九個,三五十三五百個趙家,那天下還有那么多的人無所事事嗎?
漢口只是一個鎮子,內里的各條街道上已經聚滿了從周邊逃難來的災民,瓢潑的大雨使得鄂北境內多條河流泛濫,并且泛濫的洪水遲遲不退,四面八方的難民只能紛紛涌向城市——農村都受災之后,城市就是他們存活的唯一希望。
那里有官府,官府總要管他們死活的。
短短幾天時間,漢口就已經涌入了數萬難民,他們扶老攜幼,躲在一切能夠躲避雨水的地方:廟宇、屋檐甚至是大樹下。只要是地勢略高的地方,都擠滿了人。但還是有許多人不得不躺臥在泥濘的地方,任憑雨水的澆淋。
這可已經不是盛夏了。
漢口的官員并非不作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全力以赴’的救濟災民了。
所以災民們好歹還能喝上兩碗熱粥。
漢口的商戶們不需要當官的來壓榨,就主動的捐獻了銀子糧食藥材和各類物資。
這些都是小菜一碟,只要鬧出大亂,這兒的商人們寧愿破財免災。
一些官員胥吏甚至還借此機會大發了一筆。
但商人們捐獻的東西,再加上官府撥調的賑災錢糧,好歹還能有一部分落到災民的頭上。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災民往漢口來的緣故。
大家都不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