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是扶馀國,地域數十倍于扶馀區域。
扶馀國拿出一份地理志都要三年,李鴻儒一時沒想明白魏王如何完成這種大工程。
這其中耗費的人力龐大,精準校訂所需更是需要權威判定。
一件件事情下來,李鴻儒覺得十余年數十年能完成都算是快速。
“魏王殿下廣納賢才,門客滿庭,又統籌有方,更是廣召天下文人相助,單我們長安之地便有上千文人匯聚魏王府,如何不能完成這等盛事”李淳風笑道:“魏王殿下還不得不買了好幾處佳宅來做人員的安置!”
“原來是這樣!”
李鴻儒總算清楚自己的府邸為何賣了個高價,還有中書舍的官員蹲守在府邸門口,就等著他歸來。
皇三代們開始綻放著各自的光輝。
這種光輝并不以誰的武力強弱定性,也不以對外的軍事才能做對比,而是涉及統籌分配,也涉及識人做事。
相較于唐皇等皇二代的武力,皇三代們傳承的是儒家文化,且不斷發展發揚這種文化。
道家在落寞,又有釋家的縮退,儒家此時無疑光輝閃耀。
“這可真是好”李鴻儒贊嘆道。
但凡大儒、文人、儒生、書生們能齊齊同心協力,便能將文化推動到一個新的高度。
武將駐守邊界殺敵防衛國度,文人傳承發展文化,讓后代更為出色。
這是一個極為良性的循環。
相較于教派的布道傳承,以皇朝為單位的儒家文化在發力時會極為恐怖。
這是整整一個群體的齊齊邁步前進,引導是一個國度,而并非一個人,也不只是出一個高手、一位高僧。
“數年之后,大唐將一片鮮花燦爛之地!”
武有武的霸道,文有文的出彩。
即便太子等人不擅長武藝和文法,同樣可以治理國度,而且能讓大唐越來越強大。
這是與教派完全的不同之處。
李鴻儒極為滿意從李淳風這張烏鴉嘴中聽到的好消息。
每一代的帝王們都有著各自的目標。
大唐從分裂走向統一,又從統一中走向強大。
沒有朝代會一直打仗,在皇朝的后續上又以穩固為主,皇三代們做的事情無疑就是穩固。
“那也要給我們道家一點點傳承呀!”
看著李鴻儒滿臉歡喜之色,李淳風只覺心理有些不平。
“我們道家并非以羽化飛升仙庭為主,我們還是有相當多人只是喜歡鉆研天文、星相、歷法、醫藥等科目”李淳風道:“你們多給道家一點活路,不要一棒子打死呀。”
“那又不是我說了能算的事”李鴻儒回道:“您這事得找皇上!”
“我找皇上,皇上就問我歷法的事情!”
李淳風重重的嘆上了一口氣。
如果說《括地志》需要的是各類人力,但在涉及日歷年歷的事情上,則需要有人常年累月的去做記載和糾正。
人越多,歷法反而越具備爭議,只會扯出一地的雞毛。
這事情只能由欽天監最具權威最忠心的團隊去完成。
李淳風和傅人君爭執未休,也是擔心再次扯出爭議,導致事情半途而廢。
在欽天監的團隊中,往昔只有他,而后有極具能力的袁天綱加入,再到袁天綱出走,他又重新恢復了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