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提了數句,頓時讓李鴻儒連連點頭。
府邸都賣掉了,他去黃水縣上任沒問題。
去吐蕃送親之事照例需要做匯報。
李道宗此前就有上朝提及過,李鴻儒此時只要做一些補充。
他的補充不算多,只是提及吐蕃國境內婆羅門、吐蕃、大唐如今形成了拉鋸之勢,有著隱約的平衡。
“平衡就好”太子點點頭道:“莫要如麗箐那般激進才是!”
太子提及的麗箐全名李麗箐,也就是下嫁到吐渾國的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的步調太大了一些。
但凡行事沒這么激進,而是采用溫水煮青蛙方式慢慢改善,或許吐渾國難于生出如此大的內亂。
太子惋嘆上一聲,聽得文公主謹慎穩妥不爭不搶,他一時連連點頭。
弘化公主下嫁吐渾國之前,不乏有諸多朝臣給予建議。
弘化公主將這些建議執行得非常到位,但諸多大臣終究是在大唐朝廷中,難于時時去指導。
當事情過火了一些,易放難收,吐渾國的火也就點燃了起來。
這最終只能由大唐朝廷去收尾。
如今諸臣也只能總結經驗教訓,將吐渾的內亂當成一場教育。
在處理吐蕃國的問題上,顯然沒有大臣會建議去激進一些,便是此前對文公主下嫁時的建議也沒人再提。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吐渾國亂起來還有朝廷前去鎮壓,若吐蕃生了亂,能前去吐蕃國的人就很少了。
太子只覺文公主能將事情藏在心中,沒有去冒然行動很好。
“對了,我在黃水縣給你安排了兩個得力助手做事,若是你一直閑著,不防去著著書,你是榜眼之身,又有詩才,定然能為儒文化做一些貢獻!”
待得回報交談完畢,李鴻儒欲要出東宮時,太子開口提及了一句。
這讓李鴻儒只得點點頭。
若是要他抄點詩詞應急不成問題。
只是剽竊之事終歸有些欺名盜世,李鴻儒對著書流傳從沒起過心思。
他勉強應下太子要求,提及自己一定會努力做貢獻。
“惠褒最近在著《括地志》一書,聽說已經完成大半,我不欲與他爭風頭,但被比下去總歸不算好事”太子笑道。
魏王李泰,字惠褒。
《括地志》一書來勢洶洶。
太子有顏師古等人編著《漢書注》做底,但總覺得少了一些什么,難有《括地志》典籍傳承的作用。
這有些類似于將帥功高蓋主狀況的弱化版。
雖然同為大唐出力,又同屬皇室,但他是太子,而魏王是王子。
這些都是要記載到史冊中的事,并非嘴巴上開兩句玩笑話就能過去。
王子蓋過太子是忌諱之事,魏王行事不懂收斂,太子不免也有些尷尬。
他沒法去責備魏王,太子如今只能想些辦法補全,爭取到時少惹非議。
“你行走了諸多區域,對大唐之外各處多有熟悉,若是能成書,想必是能對《括地志》做一番補充”太子建議道。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這沒問題!”
聽得不是抄詩成書,李鴻儒頓時應了下來。
相較于大唐各區域,他對大唐臨界的數國確實較為熟悉。
甚至于他還不乏新羅、百濟、句驪等國地理志,湊成一本書也沒問題。
能走這么多區域的不一定有他的文化水準和儒家地位,而勝出他文采和地位者又不一定走了這么多區域。
在對大唐疆域之外地理志的描述上,難有多少人較之他更具備優勢。
這種域外之書無法與數千人編著的《括地志》做對比,但確實能對《括地志》做一番補充。
太子沒有攀比之心,而是有著補全之意。
一時間,李鴻儒只覺太子學了唐皇的本事,點撥之間將一些可能產生的矛盾直接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