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看無妨,多當一些理解!”
“這冊不要!”
“這冊要重點學習!”
……
李淳風認真的挑挑揀揀,取了一冊《尋龍風水術》《葬龍經》《理典》等有數的幾冊書籍。
“他們怎么要學那么多,我就只要學這么一點點?”李鴻儒奇道。
“他們是外國人”李淳風道:“在接受一門新學科時免不了要做大量的鋪墊才有可能學成,你不用鋪墊!”
再如何說,李鴻儒也是學過《河圖洛書》的人,又處于大唐的環境,理念中并不抗拒陣法。
但對外人而言,想在自己的理念中增添一種文化是件困難的事情。
何況這些典籍并非采用梵文書寫,理解起來的難度又尤為高。
若是沒一些鋪墊的書籍,李淳風覺得天竺人大概會將其當成天書來看。
“行吧!”
待得李淳風解釋兩句,李鴻儒頓時明白了下來。
馬車掛著燈籠,內部并不顯黑,待得李淳風指明先讀哪一冊,又會講解哪一部分,李鴻儒頓時捧上了書。
漫漫長途,若他不找些事情打發時間,這種時間就顯得特別慢了。
李鴻儒也不像李淳風一樣擔心安危。
有楊素的存在,他很放心警戒等事情。
車團在半夜三更出發,又迎向天明,待得經歷流沙國,又轉入吐渾國境內。
如同李淳風所言,良辰吉日出行遭遇的糟心事會很少。
一路馳騁邁入到四月,眾人的車馬開始通過赤嶺,邁入吐蕃境內。
“眼下就是旅程的第一站,吐蕃國!”
李鴻儒伸伸懶腰,指了指遠遠之處的城市。
時隔數年,邏些城已經不斷完善,巨大的城墻豎立了起來。
相較于此前新建城市的模樣,這座城市開始慢慢具備底蘊。
向著遠處望去,龐大的宮殿依山而建,看上去極具威嚴感。
大唐的宮殿向來喜歡選擇修建在平原環河區域,而吐蕃則喜歡靠山而建。
“這是什么風水原因?”
李鴻儒發覺出差異,亦是問向了李淳風。
“原因就是他們不懂風水術,只能依山而建,憑借山脈與建筑的高大彰顯威嚴”李淳風皺眉道:“真正讓人心悸的皇朝底蘊需要風水定位勘探鑄型,而不是靠一座山一座宮殿在視覺上引導短暫的震撼。”
李淳風雖不乏批評之語,但也保持了極為公允的評價。
對當前的吐蕃國而言,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相當不錯了。
他亦對邏些城的景象有著贊嘆。
這是憑借人力在硬生生營造一處高原之城,城市整體顯得極為宏偉。
兩人低聲交流數句,隨即聽得前方樂器齊齊奏響,連連拉了九次禮樂后,邏些城的城門齊齊打開。
往昔使團經過赤嶺邁向大雪山還能做到悄無聲息,但從赤嶺穿梭到邏些城,行蹤就很明顯了。
待得交了度牒,使團中還多了一些引路者。
時隔近六年,李鴻儒再一次踏入了這片城市。
他拉開馬車遮簾時,頓時見到了百米外迎接的文公主和松贊王,又有諸多大臣尾隨在后。
松贊王還是往昔的那撇小胡子,精神極好,文公主則是褪去了青澀,真正走向了成熟。
不僅僅是身體和年齡,文公主的思想同樣如此。
再次見到文公主,對方欣喜的眼神中又夾雜著些許從容與自然。
很顯然,在吐蕃的這些年,文公主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生活,也坐穩了自己的地位。
李鴻儒帶車馬前來支援更像是一種補充,也帶來了一絲接收禮物的小驚喜。
“許久不見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