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手冊就是為此而存在的,每個可能是線索的東西都記在上面。
和馬現在不是查案不能拿本子記,但他相信自己的記憶力。
太田桑在這個難以察覺的停頓后,回答和馬的問題:“村公所有一臺錄像機,經常會播放外面送來的錄像帶,每年寅次郎過了公映排期之后就會有錄像帶送到我們這邊來哦,是文部省推進的一項針對偏遠地區的福利。”
聽著有點像上輩子的電影下鄉。
和馬笑道:“原來如此,讓偏遠地區的國民能享受到最新的文化產品,文部省還真是干了件好事嘛。”
“是啊是啊,我不是因為神社屬于文部省管轄才說他們的好話,他們真的做了不少事。”
這時候玉藻提醒道:“你不是要翻看那龜背牌嗎?”
“哦對。”和馬趕快戴上手套,把可能是證物的龜背牌翻了過來。
背面是奇怪的圖案,和馬總覺得這圖案有點眼熟——他略一皺眉想起來了,好像是在手冢治蟲的《三眼神童》里,男主寫樂露出第三只眼的時候會召喚的那把長槍上就有類似的文字!
玉藻搖搖頭:“這個文字不對啊,看起來是現代愛好者瞎搞出來的。”
和馬順勢接上玉藻的話:“這個應該是照著寫樂的槍上的‘古文字’弄的。”
“寫樂……”玉藻歪了歪頭,“呃,手冢治蟲的漫畫?”
“對。”
玉藻立刻露骨的表現出自己對這龜背牌的鄙夷:“太不專業了,作為靈異愛好者也失格了。不懂彌生時代的符號,可以照著中國的甲骨文弄啊,至少像回事,或者用北歐的魯恩符文也好。”
“那啥,用魯恩符文也太不倫不類了吧?”
和馬吐槽道。
太田神主插進對話:“等等你們在說什么?這個符號是照著漫畫上畫的?”
“是啊,完全外行人制作的東西……”和馬忽然停下來,“等一下,這個溫泉街有賣漫畫周刊嗎?”
“有啊,便利店會進貨,但是只有游客會買。”
和馬用戴手套的手拿起這片偽造的龜背牌:“這樣的話,這個就不是當地居民搞的了,而且三眼神童是偏少年向的漫畫,喜歡讀的是年輕人……”
1981年的日本,漫畫覆蓋全年齡人口,坐地鐵什么的經常能看到人拿著漫畫雜志閱讀。
日本漫畫產業針對不同年齡的人做了市場細分,給少年看的漫畫一般都刊登在各種周刊上,所以這些周刊往往冠以《周刊少年XXX》的名字。
而給青年人看的漫畫,則放在月刊和半月刊上。
兩者之間涇渭分明。
少年向的漫畫往往有著王道的熱血系展開,強調熱血友情和勝利,戀愛題材則基本是甜蜜青澀的美好青春童話,偶爾有點刑偵題材也一般是《柯南》這種對社會問題的反應淺嘗輒止的。
但青年向漫畫就完全不同,題材涵蓋的范圍異常的廣泛,既有《島耕作》系列這種給成年人看的職場熱血劇,也有《怪物》《醫龍》這種直擊社會和人性陰暗面的作品,涉及到戀愛的題材也充滿了各種成年人世界的元素:劈腿、婚外情等等。
少年向漫畫之后一般會改編成動畫,而青年向一般會改成真人劇或者真人電影。直到2010年這點才開始有所改變,少年向的浪客劍心也改了真人電影,而青年向的交響情人夢則有動畫片。
然而現在是1981年,少年漫和青年漫依然涇渭分明。
西裝革履的成年人拿一本《周刊少年XXXX》在公司看,會被上司批太幼稚長不大。
反過來一個小孩子如果拿著青年向的月刊或者半月刊,那也會被家長大罵。
所以,制作這個龜背牌的,很可能是站在還能光明正大的看周刊XXXX的年齡尾巴上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