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高宗皇帝在位時期,對諸大臣奏疏的批復合輯。
網絡上都可以下載的。
其中,有著無數細節。
帝王心術與上位者心態,更是在其中一覽無余。
他今日前去謝罪,也是多虧了這書。
特別是他在對方問及‘為什么要謝罪’這個事情的時候,立刻坦誠自己的錯誤,并以最謙卑的言辭,擔下一切罪責,一個字也不辯護,就是多虧了《高宗朱批實錄》記錄的幾個大臣在遭到高宗敲打后的不同選擇。
有人自恃功高,所以極力辯駁。
也有人看到敲打,就心生不滿,拿著自己過去的功勞,向高宗示威。
當然,也有人立刻認錯,并將所有錯誤都歸到自己身上。
歷史書上,有著這些人的下場。
辯駁者:革除一切官職,追毀所有榮譽與文字。
示威者:越明年,大理寺以其瀆職問罪,下獄,流放北海,罰種玉米三十年。
而認錯的那人。
最后官拜首輔,位極人臣,死后被追贈郡王,謚曰:文忠。
高宗更命親王抬棺,親臨吊喪,以龍旗覆蓋,葬入高陵,配享太廟。
故此,伴君如伴虎,真不是隨便說說。
如今,用來參考與那位相處,更是相得益彰。
大人物面前,辯駁是無用的,只會徒增惡感。
而對抗更是死路一條。
只有聽話并乖巧,才能贏得信任與認可。
“難怪,古人說:大忠若奸,大奸若忠……”想著這些,張惠就嘆息起來。
而內網之中的討論,則已經到了白熱化。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析著張惠今日之事。
分析來分析去,最終,一位將軍道:“都督,諸位麾下……”
“我看大家的分析……”
“我怎么感覺,那位的個性,與高宗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呢?”
“一樣的傲嬌……”
“一樣的愛面子……”
“也一樣的果斷……”
“更是一般的‘隨和’……”
張惠看著,仿佛被人一語驚醒一般。
他一直拿著從故紙堆里翻出來的東西來做參考。
卻從未想到過這一點。
不是他蠢。
實在是身在局中,一葉障目,也是路徑依賴。
如今,被一人一語點醒。
他立刻反應過來。
可不是嘛!
在民間,高宗皇帝是太祖之外,人望最高,也最被人喜歡的。
為什么?
因為高宗皇帝沒有任何架子。
傳說,他曾經在參觀大夏中央陸軍大學時,坐在學員的宿舍里,和幾個學員勾肩搭背,稱兄道弟。
好的就跟親兄弟一樣。
以至于那幾個學員都不知道,這就是當今的天子,還以為是學校的某個教官。
新秦嶺戰役的時候,這位陛下,在與前線指揮官的往來信件里,就動不動對那些指揮官說:將軍是朕的恩人,也是天下的恩人!
請將軍接受朕和天下對您的最高敬意。
將軍凱旋之日,朕一定要和將軍好好喝幾杯。
諸如此類的話,在他筆下和嘴里,從來不要錢。
對內閣諸位,這位更是從來不知道肉麻是什么?
他一度對內閣主管工業的次輔任慶之說:任公長者,是朕的管夷吾,朕年輕很多事情不懂,請任公擔待。
于是,其在位時,上下都以為自己是天子的親信心腹。
直到了落到他手里面,人們才會知道。
何為帝王,何為君主。
這位不也是如此嗎?
說話從來都是細聲細氣,非常隨和。
搞得人經常會產生錯覺,弄不好會以為可以和他當朋友,做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