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陳永鈞點點頭,“說得挺好······哎喲,人有三急,我先去趟衛生間。”
“我正好也要去。”胡允德也跟上了。
郭志德在古玩上可以說是個棒槌,但這點兒事兒還是能看出來的。胡允德和陳永鈞,明顯是不看好啊!
“郭老板,這東西,還是不要輕易外露的好。”吳奪此時不由好心勸了一句。
是啊,外露在行家面前,忒丟人了!
“看來胡總說得沒錯啊,你雖然年輕,但眼力確是了得!”郭志德卻沒聽出弦外之音,還以為是夸贊,掏出名片遞給吳奪,“都是玩家,不分大小,以后有機會多交流!”
恰在此時,有個人不遠不近地和郭志德打招呼,他也就告辭離開了吳奪這一桌。
胡允德和陳永鈞一起回來,看了看吳奪,三人相視一笑,也就不再提這事兒了。
下午場開始了。
根據上午場的情況,估計下午場的東西也不會太多。
而下午場的第一件拍品,就讓胡允德直接對陳永鈞和吳奪先打了招呼:這一件,是章老之前就知道并看中的東西,你們如果不想出手,就讓一讓。
他這么說了,就是想出手,也得給他面子啊。
而且,這是一方硯臺,陳永鈞本來就不感興趣。
吳奪更不會和他搶,況且這拍場上,拍出來的多是行價甚至偏高,本就沒漏兒。
這是一方端硯。紫端。
華夏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以端硯名氣最大,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這方端硯的形制很簡單,抄手硯,方正平直,沒有任何雕刻紋飾。
抄手硯這種形制,是將硯底挖出空槽,外觀上形成墻足,這樣可以直接用手抄進去托起來。宋代特別流行,此后各朝的流行程度都不如宋朝,但是也多有制作。
從正面來看,這方端硯雖然材質上佳,但看年份至多也就到清代,算不上讓人眼前一亮的物件。
吳奪看時,也是這種感覺。不過,章老原先和蘇文山老爺子相識,章老知道并看中這方端硯,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而且,吳奪還沒“聽”,并不能完全確定這方端硯的特別之處。
結果,還沒等到吳奪有“聽”的機會,反過來之后,硯背刻的銘文,就讓吳奪明白了為什么。
銘文十六字,行楷,遒勁拙樸: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落款:國藩。
落款之后還刻有鈐印:曾。
原來這可能是曾國藩之物!
怪不得這銘文內容感覺有點兒熟悉。這是曾國藩論述過的“天地之道”,這用在硯臺或者說筆墨之道上,一樣恰切。
不過,僅憑這銘文和款印,就認定為曾國藩之物,那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