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爭議的問題,那就是到底是不是“老提油”。
提油,是比較文雅的說法,很多玩家俗稱“油炸鬼”。
提油的方法,一般是用染料浸潤玉器,然后用油炸或者火燒的辦法,讓玉器上出現想要的顏色。
這其中,有老提油一說,也叫古法提油,大致是宋代開始出現,天然染料,手法高明,顏色好看還不影響手感。
說白了,老提油和雕刻幾乎同步。一件古玉是什么時期雕的,老提油就是什么時期做的。
所以,老提油雖不是天然形成,但在古代也是玉器加工的一種方式,并不會影響一件玉器的價值。
比如這件“耄耋”玉雕手把件,如果是明代的老提油,那么毫不影響價值。可如果是明代的玉雕,清代民國的“新提油”甚至現代做的假皮色,那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吳奪一邊暗嘆自己對提油這種工藝的眼力還不夠,一邊趕緊聽了聽。
結果,這的確是一件明代老提油的玉件,沒有問題。
“怎么樣?”何雙友此時也出口問道。
“我覺得就是明代的老提油,沒問題。”吳奪看了看何雙友,“何老師說的有爭議,具體是什么?”
何雙友應道,“倒沒有說現代做色的,爭議主要出現在,有人說是老提油,有人說是清中期的新提油,因為感覺顏色還是比較浮。”
“顏色浮不浮,和染料以及工藝有關系,和年份并無關系。若是清代的新提油,那么這‘蝴蝶’的包漿,不應該和‘貓’如此一致。”吳奪對于玉器還是很在行的,知道了是老提油,解釋就容易多了。
“這種細微的差別,如何能準確分辨?”
“肯定能。老提油就是在明末清初失傳的,后來清中期出現的新提油,比較生澀,即便形成包漿后辨識難度大一些,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尤其是包漿的光感,只要認真仔細比對······”吳奪進一步解釋一番。
何雙友畢竟是懂古玩的人,雖然在玉器上功力不足,但吳奪這么一說,他略略沉吟,便認同接受了。
“佩服佩服!”何雙友嘆道,“怪不得你如此年輕,就能被胡總如此看重!”
“何老師在沉香上的眼力,那才是讓人佩服!”吳奪連忙應道。
“小吳你有所不知,我愛人就是做沉香生意的。”
“何老師也有所不知,我本來就是學寶玉石的。”
兩人不由同時哈哈大笑。
笑完之后,距離感覺近了許多。
“對了何老師,剛才聽您感嘆‘不通佛性的人拜佛’,想必對佛教研究很深吧?”吳奪忽而想起了這一點。
“談不上深。但是古玩一行,有很多內容是涉及宗教的,佛像又是收藏大熱門,確實有所研究。”
“那在咱們齊州,據您所知,古玩行里有沒有一心向佛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