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吳奪剛巧“結束”。
“怎么樣小吳,有什么新發現么?”章成錦問道。
吳奪想了想,“這確實是一件西漢玉琀蟬,不過,我感覺不像反復入土又出土的樣子。”
實際上,吳奪聽到的要詳細得多。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葬玉沾染人氣的緣故,除了聽到是西漢的工藝這樣的內容,還能聽到是民國出土。
但是,出土的時候,并沒有血沁。
而且,出土后也并沒有二次入土,只是被“加工”了。
也就是說,這是一件民國時期、利用出土的西漢玉琀蟬、“加工”出來脫胎玉。
“加工”的內容,吳奪竟然也聽到了。
怎么“加工”的呢?
這種辦法,其實吳奪也聽說過類似的“低端版”,遠不如這次聽到的復雜和講究。
很殘忍。
先將玉琀蟬加熱,不能用火燒,因為火燒會在玉器留下灰,而且下一步不能擦拭就得立即進行。
得用開水燙。
徹底燙透之后,在一只活羊的腿上劃開深深的血口,將滾燙的玉琀蟬迅速放入血口中,而后縫合。
三年。
這三年,羊得是活的。
三年后將玉琀蟬取出。
此時,玉琀蟬就可以形成血紅的沁色。
但這時候還不能當脫胎玉賣,因為這樣形成的血沁會褪色,時間長不了,而且表面的質感也不對。
所以,需要將玉琀蟬再放入燒化的羊油中,待羊油凝固,用黃泥將羊油包裹,燒成陶胚。
再放三年。
經過如此兩步,取出之后,再看效果。
如果效果好,在羊油的封裹下,血沁褪色少,就會比較紅;要是效果不好,血沁的紅色就會淡一些,但往往也比較均勻。
這一只玉琀蟬,就屬于比較淡的。但是淡淡的血沁很均勻,同時還有一部分血沁深入到了玉質內部!
這還沒完。
還需要最后一步,那就是盤它三年!
最后三年的過程中,顏色可能還要再變淡一些,但經此最后一步,顏色基本就穩固住了,不會再有明顯變化了。
而且,這三年的“盤”,不是光用手的,還需要隔三差五用羊皮反復仔細打磨。
如此,便形成了一塊“脫胎玉”。
這種作偽的“脫胎玉”,極難辨識。因為本來就會選用上好的古玉,同時作偽周期長達九年,不管是觀感還是手感上,都已經到了一個極為逼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