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長河略顯尷尬地笑了笑,還是拿起了罐子,先看底款。
這是一個日月罐,底款青花六字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日月罐這名字,和其他的器物不太一樣,很難顧名思義。
實際上日月罐的外型,就是普通的罐子,唯一的區別就是,罐身腹部兩側對稱位置,各有一個凸起的月牙,形同雙耳。
這兩個月牙,一般是模印的。
這是月,日在哪里呢?其實就是罐口,罐口是圓的,所以是日。日月罐一般不配蓋兒,圓罐口,彎月牙,就叫日月罐。
日月罐這種形制,只是微創新,但也得說是個新形制,是康熙朝創設的,此后一直到道光朝基本都有,道光朝之后就很少了。
這件青釉日月罐,是冬青釉。說起冬青釉,其實沒冬青樹葉子那么青,是一種比較淡雅的青色。
清代的官窯青釉,除卻仿古的那些個,大致也就三種:豆青釉、冬青釉、粉青釉。豆青釉最深,冬青釉次之,粉青釉最淡。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吳奪根據古長河的言行,就知道他在瓷器上根本就不是他說的“不在行”。
首先,他只看了兩眼就說“清代瓷器我不在行”,這說明他立馬看出了是清代的東西。這個清代不是說斷了代,而是清代的特征;哪怕是高仿,那也是仿清代特征。
而后,他無奈之間拿起了罐子,翻底的動作極為熟練!
看瓷器,大多數情況下最好先看底,看久了看常了,翻底的動作自然就熟練了,又穩又快。一般的庸手肯定不會有古長河這樣的動作。
就在古長河看的時候,油膩男已經拿起了手機,手臂一拉,就拍了張包括他的油頭膩臉在內的古長河鑒定青釉日月罐的照片。
吳奪這就明白了,怪不得他說“沒結論也沒事兒”。
真正想鑒定的,最渴求的,就是結論。
他卻不是。
他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投機取巧的人真是哪里都能碰到。拿著這張照片,油膩中年男很可能就會對買家說:你看,古長河專家現場鑒定,人家都說了是真品!
“不要拍照!”古長河發現油膩男拍了照之后,連忙放好罐子,擺了擺手。
“我主要是比較崇拜您!”油膩男都已經拍了,立即收好了手機。
“這東西,不開門啊!”古長河又道。
“明白明白,就是鑒定難度大,那您先忙,我再去讓別的專家看看。”油膩男立即收罐裝盒,道謝而去。
其實呢,行里人一聽就明白了,就這罐子來說,“不開門”那就是不真。因為這是“乾隆官窯”,并不是什么老窯器或者無款器或者少見的東西。
要么開門,要么不開門。
吳奪如今在瓷器上的眼力,已經和遇到化肥之前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沒上手,而且不是在眼前看的,但就這么站在一旁觀察,也已經能看出不真。
因為乾隆官窯日月罐,造型端莊大氣,釉層厚潤平整,釉色凝重勻凈。但是油膩男拿來的罐子,這幾方面都差了一個檔次。
古長河輕嘆一聲,也沒再多說什么,接著招呼起下一位來鑒定的人。
吳奪這一看,后頭還有這么多人,說好的十點結束,估計是不可能了。這個十點,怕是根據陳俊生的安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