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足盤,很容易理解,一個盤子,下邊帶個高圈足。
不過,高足盤的“高足”肯定不能和高足杯的“高足”那么高那么細,往往比較粗,圈足也會外撇,不然坐不穩,畢竟是盤子。
這件高足盤的“高足”,也就是整體高度的一半多一點兒;而且很粗,上細下粗,最細的上部直徑大概也得有盤子直徑的三分之一,最粗的下部直徑估計接近二分之一了。
這件高足盤還不是常規圓盤,口沿八棱。
盤心的方形青花框內,是粉彩畫片,古松仙鹿,山石花草。畫片方框之外,則施了綠色的松石釉。
盤外壁則是粉彩纏枝蓮紋。
高足上只有底部靠圈足處施一圈青花回紋。
吳奪只是這么看了看,就覺得很不一般。這胎釉、這畫片、這工藝,真是不像清晚期的東西,比一般的官窯還要高上一籌。
清晚期能達到這種水準的瓷器,那也是官窯精品,或者是慈禧專用瓷器。
比如慈禧專用的“大雅齋”、“體和殿”、“樂壽堂”等等這些有名的堂號款,雖然不落官窯款,但卻是官窯中的精品。
于是,吳奪在翻底之前,看了一眼邱不落,“邱老,不會是慈禧吧?”
邱不落一臉得意,“不是,但也是官窯!”
“應該光緒官窯······不過,光緒官窯的風格是有了,這種形制卻沒見過,而且這件特別精細,像是專門定制,不像‘標配’。”吳奪又道。
“所以說是漏兒啊!”邱不落抬抬手,“你還是趕緊翻底吧!”
吳奪這才翻底,一看,青花六字楷書款:
樂道堂主人制。
吳奪恍然大悟。
這個堂號款他是知道的,只是剛剛卻沒想到!還是接觸得太少,記得又不牢,不夠圓融啊!
“鬼子六專用的瓷器啊!”吳奪開口。
叫“鬼子六”不太好聽,不過這確實是他的一個外號。
道光皇帝的兒子,恭親王奕訢,拍行老六。而他的哥哥,拍行老四的叫奕詝,就是后來的咸豐皇帝。
京城有名的恭王府,也是因為奕訢才叫起來這個名字。本來,恭王府是乾隆朝建的,一開始是和珅的私邸。后來嘉慶皇帝辦了和珅,這地方歸了嘉慶的弟弟僖親王永璘。
同治初年,這里迎來了第三位新主人——恭親王奕訢。
而在同治皇帝登基之前,奕訢的四哥咸豐皇帝駕崩之時,奕訢與兩宮太后慈禧、慈安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控制了朝政,戴上了一頂“議政王”的帽子,身兼軍機大臣等要職。重權在握,顯赫一時。
他也是推動清末洋務運動發展的關鍵人物。
實際上,恭親王奕訢的能力,比起他的四哥——咸豐皇帝奕詝要強,文才武功皆在其之上。道光皇帝一開始也是更喜歡奕訢的。
甚至有人認為并提出,如果恭親王奕訢當了皇帝,可能會挽救很多清王朝的不幸。不過,歷史終究不能假設。
但是,最終成為咸豐皇帝的奕詝,當年有一個好老師,名叫杜受田,為他最終能被道光皇帝選為接班人,出謀劃策,功不可沒。
比如有一次,道光皇帝帶著一眾皇子狩獵,結果是奕訢獵獲最多,奕詝零收獲。
于是,“上問之”,奕詝回答:“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