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
對比古今地名,原本沉沙河并未途徑永縣東部的這座小山丘而后注入黃河,而是從永縣西部的平原河道注入。
北宋末年,沉沙河發生過一次泛濫,就此改道;本來由平原向北注入黃河、變成了一直往東、繞過這座小山丘,而后再折向東北注入黃河。
吳大志就此分析,“沉沙河即便改道,為何會‘選擇’如此有難度的路線?還要繞過一座小山丘?所以我在想,原先這座小山丘的周圍,會不會就是個‘坑’?!”
吳奪想了想,“我好像有點兒明白您的意思了,原先是一馬平川注入黃河,即便泛濫之后改道,出現這樣的路線,總得有點兒‘源動力’!”
吳大志點點頭,繼續說道:
“永縣東部,出現了孤山殘丘的地貌,是不太容易一路通向黃河的。
而這處山丘,就是一個重要的‘阻擊點’。不過,若是這座山丘周圍本來是一處環繞的天坑,就反倒成了引水地勢;河水泛濫沖過來,不僅沒有被‘阻擊’而潰散,而且正好注入了天坑之中。
當天坑蓄滿水之后,后續河水還是源源不斷,便形成了一股環繞山丘的‘源動力’,推進河流繼續向東,后來因為地勢,沿著最低的‘通道’向東北方向注入黃河!”
這個推斷讓權浩然連連點頭,“沉沙河!天坑就是被沉積的泥沙給填平的!河水環繞流淌,泥沙不斷,天坑最容易淤積!歷經千百年,把天坑給填平了!”
吳奪也連連點頭。
這條沉沙河,只是原先是黃河的支流,現在早已不是。
根據他們剛才查到的歷史資料,黃河在清代咸豐年間,也發生了一次改道。
這次改道,也在附近,同時留下了一段廢棄河道。
這一段廢棄河道很寬,寬度能達千米,不少積水區的深度還能到三米左右。而且,這一段廢棄河道當年是雖然是鹽堿荒灘白骨床,如今卻經過了治理改造,變成了水庫區、景觀湖區、農林漁區。
這一段廢棄河道,正包含了沉沙河原先注入的黃河入口。
就是說,沉沙河是從清代咸豐年間開始,不再是黃河支流,它注入的,只是廢棄的黃河故道。
同時,也正是從咸豐年間開始,沉沙河逐漸干涸,最后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沉沙河和那一段黃河故道不同,基本沒了水。原先的入河口一帶,是和黃河故道一起被改造的。同時,還有一部分河道的范圍內,建起了跑馬場;另外也有一部分河道出現了種植區。
但是,這座小山丘周圍附近的一大片地,卻基本保留著原始風貌。
這似乎算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爺爺,這地方,要不要去實地考察一下?”吳奪開口問道。
“肯定是要去的。”吳大志沉吟,“不過,這片地,為什么一直荒著,沒被開發呢?”
“鄉下野外,出現這樣的地方也不奇怪。”吳奪接口。
“若是已經被人買下,準備開發,那也很麻煩。”吳大志擔心的點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