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這扇石門是推拉開啟的。
沒有任何裝飾和附件。
但是,在門柱上,有八處圓形的微微的凸起,直徑有個七八厘米,上下排列。
每個凸起上,陰刻了一個字。
而此時的化肥,喝完了AD鈣奶,居然趴下了,而且還伸了個“懶腰”,仿佛要小憩一下。
“讓化肥先休息一下吧,它累了。”吳大志對吳奪招了招手。
吳奪便來到了吳大志的身邊,祖孫兩人盯著這八個字看了起來。
“爺爺,這字體······”吳奪根本不認得。
“這是籀文,大篆的一種,周朝晚期,周王室為顯示國威,將原本的鐘鼎文,繁化而成籀文。”吳大志捻動手指,“不太對啊······”
“字不對?”
“不是。”吳大志解釋:“這扇石門背后,想必就是孤丘墓葬;那么,對咱們來說是入口,但對于正常從孤丘秘藏進入迷宮的人來說,應該是出口。既然是出口,還設什么機關?”
“不會可以直接推開吧?”吳奪將手放到了門的一側,但還未用力卻又縮手,“可不能亂推,萬一不知道從哪里飛出什么暗箭呢!”
“沒有暗箭。”吳大志笑了笑,直接移過去用力推了推。
紋絲不動。
“爺爺,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藝高人膽大?”
“這時候還貧。”吳大志擺擺手,“這一道機關,不可能有暗箭暗器什么的,那是用來對付宵小之輩的,若是用來對付高手,自**份,還會貽笑大方。”
吳奪一點就通,“噢!得換個角度想,按照這些奇人異士的設計,這道門,應從孤丘墓葬到迷宮之時從‘對面’開過一次的,而現在則是從迷宮中順利回返。所以能到這一步的,算是和他們‘過招’之后,已被認定為高手。”
“所以我才奇怪,怎么回返還要再設一道機關?”
吳奪想了想,“孤丘墓葬和地下迷宮,畢竟不算一處地方,小心從事,也在情理之中。”
吳大志沉吟片刻,“先不想了,看看這八個字。”
“爺爺,看來您識得?”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嗯?”
這八個字若是用現代字體寫出來,或許吳奪還能琢磨出點兒意思來,但就這么聽一遍,一頭霧水。
吳大志解釋,“這句話,出自《尚書·堯典》,準確地說,在他們戰國時期,應該叫《書》······”
《尚書》本來是一本古代歷史文件和歷史事跡的匯編,戰國時期總稱為《書》,到了漢代,才改稱《尚書》。
實際上《尚書》的構成古時就分《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而現存版本,更是真偽參半。
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就幾乎焚毀了所有《尚書》抄本;后來西晉永嘉之亂,又幾乎全部散失。就這兩個“幾乎”下來,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這句話,應該是真的。
因為是戰國晚期的人刻的。
“靜言庸違,象恭滔天”的大致意思是: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其實大惡。
這句話,是堯評價共工的。這種上古時期的人物,有一些記載,也有神話傳說和諸家雜談,不太好考證;從這個評價來看,在堯的眼里,共工就不是個好玩意兒。
不過,這句話用來這里,顯然不可能是為了評價共工。
更像是對來人的一種提醒和警告。
“我就說這些人里頭,可能啥情況都有,您看,《尚書》是儒家五經之一,這里頭可能還有儒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