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豫州鼎,對于它的高度就能準確判斷了,如果以雙耳的頂部看,確實應該在一米八左右。
而且現在可以很仔細地觀察到,雙耳的側面,還有陰刻的線條,像是云紋。這種云紋吳奪也沒見過,很簡單,卻又有一種神秘之感。
石室三米見方,鼎腹的直徑在一米四左右,四周留下的空間也就八十厘米左右,雖說墻角能更寬敞點兒,但是吳奪和吳大志這么圍著豫州鼎看,還是有些局促。
兩人如此近距離地觀察豫州鼎,一時間都沒再提“出去”的事兒。
實際上,豫州鼎升起之后,吳奪和吳大志也都注意到了,高出地面十厘米的托著豫州鼎的石臺兩側,各有一條石槽。
估計應該和出去的機關有關。
只是兩人都被豫州鼎所震撼和吸引,沒有著急去研究罷了。
欣賞告一段落,終歸是要出去的。
最后,吳奪和吳大志都蹲下身來。
一邊的石槽中,側面有一個孔洞;而在石槽的底部,則有九個小球!
是的,正是“進門”之前放入“九宮”中的小球!
而另一邊的石槽,側面沒有孔洞,有字!九個字。而石槽的底部卻有孔洞,九個孔洞,對應的是石槽側面的九個字。
這九個字,分別是:豫、兗、荊、徐、雍、冀、揚、青、梁。
“原來是這樣啊!”吳奪不由脫口而出。
很顯然,九個小球是從一邊石槽側面的孔洞中一個個出來的,落在了石槽里。
而要想再次“開門”,應該是將這九個小球,放入另一邊的石槽底部對應的孔洞中即可。
“小小的一間石室,機關重重,設計居然如此巧妙!”吳大志看了看吳奪手中的土黃色圓球,“這個球,不僅是那處井口靈氣屏障的陣眼,而且還是這間石室內的機關之‘眼’!”
“這幫人太厲害了,什么都給算計到了!”吳奪也不由連連感嘆。
“不行,這里頭有點兒憋氣,得出去了。你抓緊時間拍視頻和照片!”吳大志咳嗽了兩聲。
吳奪從腰包中取出密封袋,從密封袋中拿出了相機,忙活起來。
而此時的化肥,卻坐在了豫州鼎的三足之間,仿佛很享受的樣子。
“走了肥哥!”
吳奪拍完了視頻和照片,化肥還在“享受”,吳奪只好招呼了一句。
化肥還有些不情愿,吳大志拿著小球蹲在邊上,“到時候出不去可別怪我們啊!”
化肥這才慢騰騰從豫州鼎底下走了出來。
吳大志按照“豫”字第一個的順序,將九顆小球一一放進了孔洞。
和進來的時候一樣,又是等了大約三分鐘才有動靜。
石門再次轉開了,還是和上下“門框”呈九十度角。相當于剛才從剛才關上的角度現在又“返”回來了。
不過,豫州鼎并沒有“下去”,還是停留在原處。
而此時,石門的邊緣,距離豫州鼎的腹部,只有不到十厘米的間隙。
吳大志一邊往外走,一邊說道,“雖然還不知道豫州鼎到底怎樣才能運出去,但現在看起來,它好像上來就不會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