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在圍觀眾人還愣神的時候,就接手了,“再勞煩你一會兒,我也看看。”
攤主便就點點頭,和吳奪兩人一起又拉開了卷軸。
寧霜他們三個也一直沒走,見吳奪上手了,便又圍到了吳奪身邊。
吳奪剛才跟著老者已經看得七七八八了,這會兒上手,主要就是聽。
結果,雖然沒有聽到是出自何人之手,但是基本內容卻也了然了。
這幅書法本身,是明代后期仿寫的。
在明代后期,書畫作偽已經到了一個非常繁榮的境地。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喜歡收藏書畫的人越來越多,尤其以不乏錢財的商賈為代表。
在這種條件下,作偽名人書畫來牟取暴利,便逐漸形成了一個產業。
著名的“蘇州片”,就是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
而且在明代后期,書畫作偽也不止于蘇州。
元代距離明代比較近,“樣本”相對較多。所以在當時,僅僅是作偽元代名家書畫的大大小小的作坊,也僅僅是在江浙地區,就多達數百家!
而這幅書法的仿寫之人,卻是出自開封。
“蘇州片”之中,畫比書法多;而明代后期的開封,也出現了一批人,主要偽造唐宋元時期的名家書法。
什么唐代的顏真卿、柳公權,宋代的蘇黃米蔡······而元代被高仿最多的書法家,主要就是趙孟頫、鮮于樞、康里巎巎這三個人。
開封的這一批人,其中有一部分書法造詣不低,而且模仿能力極強;既然能形成一個產業,也可見一斑。
而“開封書”與“蘇州片”相比,最大的差距并不是書法本身,而是做舊水平。
根據一些記載,開封地區偽造名家書法,筆墨形神兼備的并不鮮見;但做舊卻不太自然,技術含量相對偏低,容易被識別。
但是呢,這一幅高仿康里巎巎的書法,卻又有一些“波折”。
當時偽造出來之后,并不是在開封當地做舊的,而后又經過了蘇州欽家的做舊!
蘇州專諸巷欽家,在“蘇州片”的作偽大軍中,名聲極響,號稱“欽家樣”。當然了,這肯定是惡名。
欽家父子兄弟全部上陣,分工協作,偽造宋元以來的名家書畫,涉及的名家多達數十人,而且巨幅長卷、短幅小條,等等形式都有。
這幅康里巎巎的書法偽作,出自開封之人;但是裝裱和做舊,卻又經過了蘇州欽家。
至于為什么會有如此經歷,吳奪沒有聽到,不過大致推斷一下;有可能是有人“訂制”,對仿寫書法很滿意,又怕開封裝裱和做舊水平不行,便送到了蘇州欽家“二次加工”。
其實,即便當時就是開封做舊,這個“不太自然”的問題如今也不會存在了,因為從明代后期到現在,又過去了幾百年,已經靠時間來解決了。
所以,這幅作品的真偽鑒定難度確實很大。
這幅書法作品的裝裱,吳奪也聽全了,共有三次。
第一次裝裱,便是仿寫之后,裝裱和做舊是送到了蘇州欽家一并進行的。
而第二次裝裱,是在清中期。
第三次裝裱,則是在民國初期,也就是現在的裝裱。
后兩次裝裱,吳奪只聽到了時間,原因和地點都沒有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