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燒磚窯,他已經嘗試著做了一個。
土舊的燒磚窯并沒有太高端的技術含量,需要的是遠遠領先于這個時代的“創意”。
用夯土建設出一個封閉的窯洞,并且設置好隔層。
他先后用煤炭以及木頭進行嘗試,燒出了不合格的磚,再逐步地改建窯洞,以及調整溫度,花了十三天的時間燒出了合格的磚。
磚就是一種長方形的東西,看是以什么土質為主材料,燒出來就是什么顏色。
第一批燒出來的磚,它們的主材料是灰土,自然就是傾向于灰色。
有了第一批合格的磚,勞動力在試驗過程中也累積了經驗,他們在呂武的袖手旁觀下進行嘗試,又是試了四次才又成功了一批。
不需要呂武插手就能成功,代表他們掌握了燒磚的流程。
呂武可算不用將時間完全花在燒磚工坊,可以去做其余的事情。
他燒磚干么?
絕對不是要拿磚塊來建城墻。
盡管掌握了燒磚技術之后,對磚的生產也就是一個重復的過程,加大產量只需要增派人手。
可是,用磚來建造城墻這種事情,于當前的年代還是過于奢侈。
只是中等貴族……,不,實際上就是個中下等貴族的呂武,他建議趙武應該減少自己的存在感,能茍就茍到自己長大,沒道理自己忘了茍的必要性。
花至少兩年的時間來收集建城的材料,再用上四到五年的時間將城建起來。
這個就是呂武的計劃表。
而這一座城受于爵位的規格限制,一開始絕對不會多大。
季節臨近夏季,韓氏和魏氏開始調回自己的勞動力,連帶匠人也調了回去。
匠人走之前,為老呂家建成了十七個農莊和七座莊園。
奴隸則是開辟出了將近七千畝的農田,雜七雜八的事情也干了不少。
比如,挖掘出了成體系的水渠系統,清理出了需要貫通的道路。
韓氏與魏氏并不覺得自己虧了。
首先,呂武幫他們養了這一幫人那么長時間。
再來是,他們在老呂家干活,學會了很多以前沒有的技術。
算起來,韓氏與魏氏才是賺大了!
因為呂武有意安排的關系,老呂家的人口都被盡可能地集中了起來。
這樣“陰”地會造成很多的真空區。
關鍵是老呂家現在的人口也就那么多,處處有人也等于處處使不上力,征召麻煩不提,防衛上也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一直在忙碌的呂武,迎來了到這個年代后,第二次的收獲季節。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類食物都成熟。
稷和粟都是到秋季才能收割,菽的成熟期也差不多,稻要早一些。
麥則是到夏季就能收割。
老呂家每樣都種了一些,因為每種植物類種子的栽種時間和成熟時間都不一樣,春耕時會少種一些菽,等待麥收獲才會進行補種。
而各種菜以及像葵花、油菜花、桑麻等等,都有自己生產和成熟的時間。
今年收割麥的意義對晉國來說很重要,他們將迎來新任國君。
晉景公也將成為華夏歷史上,唯一一位掉進茅坑溺死的國君。
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的呂武,他并沒有告知任何人。
原因?
來來來,好好解釋一下,是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