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不知道的是,鄭國其實是一個老牌投降國。
簡單的說,鄭國受到晉國的威脅,選擇的不是抵抗,很干脆地獻上賠禮表示服軟,倒向了晉國這一邊;等楚國發現鄭國竟然倒向晉國,他們不爽就會威脅,沒等楚軍集結完畢再開拔北上,鄭國已經派出使者在前往楚國的路上,要做的也是投降。
晉景公薨了。
按照慣例派出足夠份量的大夫前往周王室匯報,也會廣派使者前往列國告知。
周王室當然會派來有份量的人。
列國同樣會派人到晉國。
既是哀悼晉景公的死亡,也是祝賀晉國的新君上位。
而在這一年之中,晉國將不再召集軍隊打國戰,其余國家也不會趁著晉國君權交替來攻打。
至于說摩擦之類?肯定無法完全避免。
呂武等貴族集結起來去胡人地盤打秋風這種事情,不是刻意找事的話,打胡人而已,誰都只會當沒看到。
不然,每次國君交替和卿位變動都搞得血淋淋,又是怎么造成的。
不動刀兵只是禮的一部分,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能做。
而列國不趁晉國君權交替來伐,主要還是怕徹底惹怒晉國。
強國不趁弱國老君主死了,新君剛接替不久去攻打,一方面是不想引起對方同仇敵愾,給自己造成很大的損失;再來是打了名聲會很臭,還是臭不可聞的那種。
并且弱國局勢一片混亂,不以占領土地為前提,強國打贏了也索要不到多少好處。
在晉國相對沉寂的時期,世界并沒有因為晉景公薨了而停止運轉。
南方的楚國每年都要與吳國大小摩擦一番。
有消息稱,去年吳國在楚國身上占了個大便宜。
這個也是吳國明明答應晉國要到“蒲”會盟,卻是沒有去的原因。
吳國每每輸給楚國就想到抱晉國的大腿,占了楚國一些便宜又覺得能打贏霸主,自己理所當然也是霸主,憑什么要討好晉國,該是平等交流才對。
呂武看一些列國的消息,總覺得腦子會有些錯亂。
這個國家向哪個國家借道。
他國的軍隊大搖大擺地在自己國境內行軍,關系友好的話,少不了各種飲宴,搞得出征的貴族像是在旅游。
而等抵達戰場,立刻變了個樣子,面目猙獰地進行廝殺。
因為各個發生交鋒國家,他們的國境通常不接壤,國家與國家交戰,輸贏一般都不會損失土地,就是免不了要賠償物資和人口。
呂武會錯亂,就是覺得每個國家都像是社會活力團體。
國君就是這個團體的老大,士兵就是團體的小弟,一塊出去打另外的幫派,再勒索保護費。
這一年一直到冬季,呂武過得既是忙碌也是平靜。
雪開始下之后,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更慢了。
呂武很想找點什么事給屬民做,只是因為缺失了很多工具的關系,沒多少什么能干的事情。
驅使勞動力冒雪進行露天勞動這種事情?
他要真的干了,必定是要被罵殘暴不仁。
所以了,他只好什么指令也不下,自己也窩在家里,時不時與韓無忌、趙武聊聊,好好地陪陪幾位夫人,再尋思著家族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該做什么一一做成計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