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使呂武感到快樂。
其實,要是能夠穿越回小時候,多數人在面對學習方面,必然會用更認真的態度去對待。
一切只因為等長大成人之后,才知道知識能改變命運并不是一句空話。
學習禮儀對呂武來講是重中之重。
隨著地位的提高,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禮儀規范。
不懂禮儀在現代的代價不是那么大。
春秋時期要是不懂禮儀,什么時候被拉出去砍頭了,還滿肚子的疑問和委屈,壓根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
因為禮儀缺失,明明能夠更進一步卻沒了,于春秋并不是個段子,會是一件無比真實的事情。
教呂武禮儀的叫師賓,他來自周王室治下,就是專門依靠教導貴族禮儀吃飯的人。
周王室已經沒落,有著大批的公卿,他們沒辦法再玩征戰這種高端的游戲,只能尋找一些有能力去玩的項目。
征戰的確是一種極為高端的游戲。
首先要有足夠的國力和人口,來支撐組建一支數量足夠的軍隊。
再來就是耗費一定的資源,武裝并訓練這一支軍隊,使他們上了戰場不至于一觸即潰。
以當前的時局來看,周王室那么多的公卿,他們連維持三軍部隊都困難,還是周制下五百輛戰車和一萬兩千五百名士兵的軍團,不是晉國五百輛戰車和三萬七千五百士兵的軍團。
這個“三軍”指的是上、中、下,不是海、陸、空。
古時候的將軍總會來上一句“三軍將士聽令”,其實就是周王室的三軍,后面成了一句習慣用詞。
周王室還是那個周王室,就是直屬的貴族和屬民基本上都成了和平愛好者,導致三軍已經是空架子,拉到戰場連裝樣子都辦不到。
呂武除了學習禮儀,需要跟著師兵學習武技。
師是職業,兵是名,就是那位老師的稱呼。
以前肯定不叫兵,應該是為了表達專業性,后面才改的。
他來自智氏,只會教導呂武直至來年春暖花開的季節。
其余的老師,專業方面也會有針對性,比如教畫畫、教字、教駕馭戰車等等,甚至還有教房中術這種老師。
是不是缺了什么?
沒錯,就是少了一個教音樂的老師。
很符合當前時代的特性。
音樂就不是誰能隨便聽,懂得鼓搗音律的就更少。
貴族可以特別去找音樂老師,但音樂老師過于槍手,很難找到。
師曠就是來老呂家做客,不是來當老師的。
他一點教呂武音樂的想法都沒有,認為這樣會耽誤了呂武的本質。
所謂的“本質”,就是好好帶兵,好好去殺人,就別學這么“雅”的技能了。
等呂武的爵位到了上大夫再去專門學音樂還來得及,在此之前就不用刻意追求了。
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的呂武,一段時間后訝異地發現,家臣向自己稟告的頻率在減少。
他特地查了一下。
有計劃表這種東西,什么時間做什么,完成了一個項目之后該干什么,跟著計劃表去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