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著《詩經.小雅.出車》在春秋是一件十分有逼格的事情,唱得最多的就是一直召集眾小弟與楚國交戰的晉國。
為什么不唱《詩經.國風.秦風.無衣》呢?
跟秦國的盟友作戰,卻唱起了《詩經.國風.秦風.無衣》會很不對勁?
沒什么不對勁或尷尬的地方,只是一種感情的表達罷了。
戰國時期,與秦軍作戰的趙軍,不一樣會唱《詩經.國風.秦風.無衣》來表達作戰決心?
另外,呂武開始學習貴族禮儀后有讀《詩經》,知道里面其實還有另外一首晉國版本的《無衣》。
《詩經.國風.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就是“唐風”的“無衣”版本不是戰歌。
戰場之上,已經進入作戰狀態的晉軍士兵,他們聽到了那首《詩經.小雅.出車》立刻狂化了。
俺聽從召喚出征了!
俺要像祖先那般,為了保衛華夏而戰!
俺一定會獲得勝利!
為了證明俺的武勇,你們全去死罷!!!
老呂家的士兵,他們早跟領主戰車脫節。
奔跑在最前排的士兵能夠看到領主的戰車在敵軍那邊橫沖直撞,他們握緊了手里的兵器,臉色猙獰地看著離得越來越近的敵人。
保持相對整齊的隊形,第一排高喝一聲“嚯!”,他們從小跑中加速,又在加速中腰下盤微微下沉,手里的武器向前挺出,吶喊“殺!”繼續加速。
晉軍士兵,他們一排又一排進行相同的舉動,再一排排地加速沖鋒,每一次都能伴隨著“嚯”和“殺”的齊聲高喊,猶如大海泛起了波濤,一浪接著一浪向前滾滾而去。
他們的頭頂有尖銳的破空聲傳來,卻沒人抬頭看上一眼。
那是進入到射擊距離的韓氏弓箭手,他們停下來整頓了陣型,也就是組成了箭陣,再由軍官敲著梆子發出指令,向前方進行了箭雨覆蓋戰術。
韓氏弓箭手的射箭平頻率非常快,往往一波箭矢剛射出去不到兩個呼吸,下一波箭雨又被射了出去。
一個箭陣的弓箭手射上七八支箭矢,他們就會在軍官的引領下向后退卻,讓出空間給予其他弓箭手。
這個一點都不奇怪。
射箭其實也是一種體力活,一般射上十來箭,哪怕肌肉和筋還能受得了,體力也有了很大的消耗,不想拉傷肌肉和筋就該先歇一小會。
幾波的箭雨覆蓋下,沖在最前面的白翟士兵被清出了一大片。
晉軍的近戰士兵,他們成為一種橫列的一排又一排,先后沖進了滿是尸體和傷患的戰場,看到了敵軍的傷兵看心情要不要補上一記。
“哈哈哈!”國君看得很清楚,微微昂起了頭,問道:“梧鼠之技,不過于五。”
啥意思?
姬壽曼很驕傲地在說,這幫白翟是戰斗力只有五的渣渣……
……………………
親們,票別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