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呂武才是很清楚。
在接下來老呂家肯定是要進入到積累期,封地不會增大是一方面,普通人口的增漲也該消停。
呂武應該做的是讓武士和屬民歸心。
只有讓武士和屬民認同了老呂家,才是老呂家繼續奮發變強的時機。
“主?”卓知道呂武帶回了匠人,第一時間求見,說道:“匠人可是安置于山內?”
這個是當然。
呂武出征前交給卓很重的任務。
卓需要帶上人手進山開發。
既是挑選地點開墾成為耕地,也要將放牧事業操作起來。
呂武已經從文牘上看到了卓的努力成果,比較重視的是又起了兩個冶煉作坊,開啟了一個鐵礦開采。
老呂家缺的不是礦產,是能將礦產利用起來,變成產品的人手。
趙旃贈送的這一批匠人中,泥瓦匠一百三十七人,工匠四百二十六人,懂得金屬加工的匠人兩百七十二。
他們曾經屬于晉景公,后來被遺忘。
呂武聽趙旃講,原本匠人的數量不止這些,沒人管之后,不少匠人饑寒交迫地死去。
有鑒于這點,呂武也親自看到了匠人對又有了新東家的欣喜,再給予應有的待遇,不怕他們不盡心做事。
卓得到答案,又問:“可要大肆制作鐵器?”
呂武當然希望能將資源利用起來,卻多少有些顧慮。
以前“陰”地是個誰都不想接管的區域,不就是因為山區占了一大半嗎?
老呂家要是將“陰”地開發出來,只是顯露出農耕的潛力值,窺探的人不會太多。
冶煉業被建設起來就不一樣了!
“制作!”呂武憂慮的是接下來的幾年消停不了,咬了咬牙說道:“我已多次納賦,使用惡金之兵,人盡皆知。列裝惡金亦是有別眾人,早被窺知。”
當然了,大肆制作鐵質的兵器和甲胄是一回事,拿出多少又是另外一回事。
呂武想到了什么,又說:“不可再販陶。”
他經由韓氏、魏氏和智氏的周旋,已經跟范氏達成了諒解。
制陶不是不能繼續,只是不能再到處找賣家販售了。
另外,研究了兩年的瓷器,由于他無法將全部的精力投入,一直沒能取得進展。
既然不想跟范氏交惡,也沒那個資格去招惹范氏,肯定是要縮小制陶業的規模,能自給自足也就夠了。
呂武一直在遲疑一件事情。
魏氏是晉國冶煉業的霸主,還是占領市場份額最大的武器和甲胄制造商、批發商。
老呂家一直在向冶煉業發起沖擊,會跟魏氏的關系產生什么樣影響?
別看是姻親關系,一旦魏氏認為呂武成為威脅,不會講任何情面的。
可是,明明有這么好的資源,卻不搞冶煉業,呂武又非常不甘心。
只走平庸路線的話,老呂家幾十近百年內也就這樣了,不可能快速崛起。
而呂武壓根不想等個數十上百年。
“卓。”呂武心里舉棋不定,需要得到建議,問道:“我若邀魏氏共舉冶煉,可行否?”
卓露出了為難的表情,說道:“主,我并無廣闊的見識,亦沒有長遠的目光,難以給您正確的意見。”
呂武除了卓能講一些事關家族長遠發展的思考方向之外,真沒有其余的家臣能來一塊商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