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先讓人進去點上火把,再帶著呂武進去。
走廊的盡頭又有一扇大門,打開之后能看到一排排的兵器架,許多的戰戈豎著插在兵器架上面。
這些戰戈的“戈”都是使用鐵來打造,只是還沒有開鋒。
華夏文化圈的列國,目前的主流兵器就是戰戈,又分為長、中、短三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定用途。
桿的長度為八米的戰戈,一般是給戰車兵使用。
桿的長度四米的戰戈是用來沖鋒破陣。
兩米長度的桿則是進入混戰時使用。
因為戰戈是主流兵器,呂武決定使用鐵來打造兵器,生產最多的武器肯定是戰戈。
“我果然是太忙了!”呂武看到倉庫里面的情況,儲備方式浪費了太多的空間,自嘲了一下下。他對卓說:“卓,平時可以將‘戈’與桿分開,‘戈’泡上油脂裝箱,‘桿’成捆儲備。”
一個兵器架插著二十桿的戰戈,整個倉庫放上近百個兵器架就沒空地了。
這樣不但浪費了太多的空間,武器也是直接曝露在空氣中,時間一久肯定要生銹的。
卓對呂武的任何交代都會用心記住,再無條件執行。
接下來,呂武又去了另外的幾個倉庫。
家里儲備了多少武器,又是一些什么種類,呂武其實能查到數據。
比如戰戈,自他在進入冬季前下令大肆制造,一個季度過去,再加上以前兩年的儲備,數量方面達到了四千三百桿。
去年參加戰爭,呂武給自家的武士列裝了一些矛,得出的結論是長矛兵的作用沒那么大。
他絕不認為長矛兵沒用,只是數量不成規模,比較難顯示出威力。
春秋戰國,乃至于是到了西漢,戰戈一直是華夏軍隊的主流兵器。
后面是怎么被淘汰的呢?
呂武自認對冷兵器作戰的了解不多,有心對軍事進行革新,卻是一直沒有什么大動作。
他這一次會帶四十輛戰車和一千五百名武士出征。
戰車經過了改良,增加了車軸,也能剎車,再來還在車輪的車軎部位加了一點小玩意。
這個小玩意就是全金屬結構的“棘”。
說白了就是橫出去轉動起來,利刃翻滾的殺傷性橫杠。
同時,鑒于之前的“軫”,也就是車壁木欄脆弱,給包上了一層鐵皮。
老呂家武士的列裝會被呂武干涉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一千五百名武士,呂武給的武器要求是,一百五十人列裝鐵皮塔盾,再給配發了戰刀;三百名武士使用桿達到八米的長矛;剩下的全是戰戈兵。
現在并沒有“刀”這個字,盡管是刀的造型,還是要稱乎為劍。
同時,呂武拿出了六百套金屬甲,以胸甲的款式數量居多,少量的環片甲。
等于說來來回回地嘗試,取一個適應值,呂武還是覺得胸甲制造工時少,成本也合適,又大批制造了胸甲。
他還想做一個新嘗試,也就是制造出小圓盾和戰刀,再研究出適合的甲胄,訓練一批刀盾兵。
現在這個年頭其實有類似的兵種,只不過是劍盾兵。
以前的趙氏就有一批劍盾兵,只不過隨著趙氏主宗的覆滅,大批裝備戰劍和盾牌的劍盾兵在晉國消失了。
倒是東邊的齊國,他們在嘗試進行軍事革新,集中了一批武藝高強的游俠,搞什么技擊士,還是擊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