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想當人形高達,呂武早就扛著粗圓木去破門了。
問題是,不能老這么干啊!
隨軍的輔兵已經去附近的樹林伐木。
他們將砍伐的木材收集過來,有必要為前提,呂武會指導制造一些現在沒出現的攻城器械。
而在之前,呂武已經對兵力進行布置。
沒搞什么圍三闕一,四面都有安排部隊進入備戰狀態,南面的部隊較多一些。
機動性比較強的戰車部隊,則是被安置在了“郿”的四個城門外,用以阻擊敵軍可能的突圍。
“睿。”呂武沒回答韓起的提問,看向衛睿說道:“由你攻城。”
衛睿已經第三次跟隨呂武上戰場,很多時候呂武在沖鋒陷陣,老呂家的部隊就是由衛睿在帶。
韓起非常納悶,問道:“練兵?”
就是這個意思!
呂武還沒有使用常規手段進行攻城過。
他們成為“新軍”的墊后部隊,留在“郿”這個地方,打下“郿”頂多也是去解決周邊的村落。
呂武覺得自己需要正兒八經地來攻次城。
沒有一會,魏相過來了。
呂武正要找魏相商議,看到人便說道:“相,魏氏卒可能由我指揮?”
魏相就是來問問呂武想怎么打,說道:“自然。”
大量的盾兵被集中過來,一些長矛兵也被調來,少不了韓氏的弓箭手。
呂武打算先嘗試進攻一波。
“郿”的城墻真不高,四米還沒兩層樓的高度。
不需要木梯或其它攻城器械,只需要盾兵搭盾墻,想辦法將盾墻固定好,能使人在上面劇烈運動不會塌,再將盾墻推上去搭在女墻上,形成一個能從地面攻上城墻的斜坡。
郿氏少年得知南面城外的晉軍在列隊,進行了轉場。
他過來時,看到的是晉軍集結了大批的盾牌手,還有不少弓箭手,知道晉軍這是要進攻了。
“敵軍主攻南面!”他對自己的家臣說:“調來家族武士!”
聽到吩咐的家臣,快步離開。
城外的晉軍盾牌手在搭盾墻。
老呂家的盾牌本身就有互扣的裝置,結合起來其實挺牢固。
像是魏氏或其余家族的盾牌,一來沒有互扣裝置,再則也跟老呂家的盾牌款式不一樣。
搭成盾墻的是老呂家的塔盾,裝置互扣之后,還用八米長矛穿插借力用的皮革帶。
從盾墻的背面看,很多的長矛縱橫交錯著,形成了一種網格狀。
守軍調集來不少弓箭手上了城墻,還在不斷地弄來箭矢以及石塊。
郿氏少年一手握著劍柄,另一只手搭在女墻上面,搞不懂晉軍想干什么的關系,眉頭皺得很深。
這個家族的家主,他當然是帶著武士跟隨秦君出征了。
家主不在的話,嫡長子理所當然地履行起了代家主的重任。
少年看來是一個出色的繼承人?
不然遭遇敵軍來襲,承擔起指揮守城責任的人該是家臣。
“敵軍在作甚?”郿氏少年問去而復返的家臣,道:“未見長梯,如何攻城?”
現在有將領命令搭起盾墻來攻城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