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千為基礎數量,八十天能造出三十部弩,八百天是三百部弩。
考慮到匠人熟練度以及工藝改良,怎么也要花個兩千天來造一千部弩機。
又或者,呂武調集更多的匠人加入到弩的制作之中。
不然,老呂家想要發展弩兵,起碼也是兩年之后才能形成規模。
另外還有一點!
晉國承包遠程兵種的是韓氏。
韓氏弓箭手不但是晉國最強悍的遠程兵種,于當前的華夏文化圈也有赫赫威名。
他們沒有弩這種兵器,都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弓箭手。
老呂家發展弩兵,一樣都是遠程兵種,職能上面卻沒有重復。
畢竟,韓氏弓箭手的射程就那樣,老呂家可以承包超遠程的專項嘛。
只是,一樣都是玩遠程。
老呂家先搞重步兵,又搞遠程兵種,覆蓋了魏氏與韓氏的“專業”范圍?
這就很尷尬了啊!
需要考慮魏氏和韓氏的看法。
一旦韓氏和魏氏覺得老呂家是在挑戰他們的地位,呂武用嘴巴是絕對無法解釋清楚。
除非呂武甘于平庸,否則必然要從跟韓氏和魏氏的蜜月期結束,進入到對抗階段。
現在,呂武其實也沒得選擇。
因為短時間內無法儲備足夠的弩,遠程兵是后面的事情。
呂武搞出了“精羅”模仿,首先要做的是將武士訓練到符合要求。
他這么搞也不是瞎胡搞。
華夏自古以來就有優秀的密集陣傳統,能不能玩出大隊陣型配合,壓根就難不倒中原人。
透徹一點的來說,沒有集體意志以及團隊配合傳統的民族,好好去玩單兵勇猛就算了,玩什么團隊配合。
羅馬人的對手不知道羅馬軍團為什么那么強嗎?
他們為什么不進行模仿?
就是因為他們的民族習性問題,不存在什么團隊意識,玩的就是浪漫。
一個反面例子,就是曾經和羅馬人在高盧交手的日耳曼步兵。
他們在羅馬軍隊的多種火力壓制下,不得不擺出類似龜甲陣的隊形死守。
結果,這些平日里以勇猛沖鋒見長的武士,也喪失了大部分戰場機動能力,徹底淪為被動挨打的可憐蟲。
羅馬士兵甚至跳到日耳曼人的龜甲陣頂部,從縫隙中將短劍插入其中。
至于中原軍隊所在的東亞地區,從古典時代起就缺乏大量使用盾牌的文化。
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在其他地方都非常普遍的圓盾,一直到宋朝時才被部分騎兵部隊采納。
步兵的長形盾牌雖然源遠流長,但各種古怪的造型也決定了其不是全軍大部分兵士所使用的常規裝備。
亞軍隊的盾牌手們,往往只居于全軍前幾排位置,負責掩護身后的眾多輕裝同僚。
其中不僅有使用弓弩的普通輕步兵,還有很多使用各式長柄武器的重步兵。
雙方緊密配合,產生了兩種士兵相互依存的戰場共生關系。
呂武琢磨著,自己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