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局,只因為楚共王熊審親自出征,打輸了之后,最大的鍋肯定是扣在楚共王熊審的腦袋上。
承擔起多大的名頭,就要接受成功或失敗產生的名聲,怎么看都沒毛病。
就好像數百年之后,始皇帝統一了六國,少了秦國六代之君的努力,還有當代文武百官與士兵的拼搏,始皇帝一個人能干出那樣的偉業嗎?
單獨一個人,明顯干不出那種偉業的。
不是說始皇帝不牛逼,他當然無比的牛逼。
而始皇帝的牛逼,是坐在那個位置,無數次選擇中,選對了人,做對了事。
別以為,每一次選對了人和做對了事很簡單。
真的要是簡單,是個人都會光芒萬丈。
時間又再繼續往后推,能找到更多成功和失敗的例子。
沒有例外的是,誰是首腦,就要享受美譽,或是接下失敗后的鍋。
現在的一國之君無論再怎么荒唐,該有的節操卻還是有的。
他們干不出好事自己占,禍事讓人背鍋的事情。
當然了,這跟現在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有關。
一國之君的權力沒后世那么大。
再來是,其余人也不會允許一國之君那么沒節操。
撤退中從昏迷中醒過來的楚共王熊審,沒有半點猶豫地接下了戰敗該承擔的責任,少不了痛罵醉酒誤事的子反。
然后,參與“鄢陵之戰”的其余楚國眾臣,一個個開始了自我檢討,該背的鍋老實背起來。
他們一致發誓,一定要雪恥!
楚共王熊審看到眾臣這般,一顆因為戰敗變得有些冰冷的心開始有些熱乎了。
就是,特么傷口好疼啊!
欒書派出的心腹追了上來,求見之下成功得到謁見。
為了某些目標,楚共王熊審很怕疼,還是收拾出有王者氣象的打扮,正坐聽取了來人的道歉。
這人用心觀察楚共王熊審的精神狀態,一邊講著一些廢話,就等著有人能問一些關鍵詞,好透露出晉君姬壽曼對郤氏已經感到無比忌憚。
軍事能力平平無奇的子重,正治能力方面則是業務不錯。
他稍微試探了一下,發現欒書派來的人比較配合,三言兩句就將想知道的情報給套了出來。
當然,他不會是來人說什么都信。
等待欒書派來的人退下。
子重說道:“王上可遣人面見晉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楚共王熊審怎么可能不研究晉國?
他清楚晉國的傳統藝能,爽快地應下子重的建議。
一件插曲過去。
事情干了,會是怎么樣的后續,楚國會時刻關注。
楚共王熊審問了損失,聽后本來就蒼白的臉色,變得更加蒼白。
信心滿滿地過來。
只是打了兩戰而已。
出征時二十多萬人,還沒撤回到國境內,丟了十三四萬人。
哪怕楚共王熊審知道實際損失不可能那么大,還是覺得這口鍋很重,有點要背不起。
“遣使問候晉侯。”楚共王熊審臉上出現不正常的潮紅,咳嗽了好幾聲才止住,復道:“言及郤氏與公子周之事為實。此此寡人北上,為迎公子周,不料辜負信任。”
在場的楚國眾臣一聽,有一個算一個陰惻惻地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