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進入“陰”地之前,路看著平整卻是泥土路。
等待進入呂武的封地,路面看著是灰撲撲沒錯,車轱轆輾起來的感覺卻是不一樣,能明顯分辨出非常硬。
當然不是砌來石頭鋪路啦!
即便石料好搞,又要耗費多大的人工?
他們走的是一條水泥路。
至于鋪下鋼筋做的網?
那是沒有的事。
老呂家就算冶煉業越做越大,再怎么也不可能將金屬用在鋪路上面。
打造兵器和甲胄要用到的金屬太多。
哪怕不弄軍事裝備,用在農具上不香嗎?
呂武后來想明白了!
要什么自行車。
又沒有載貨幾十噸重的重卡會來來回回,是不是?
地表挖了二十厘米的深度,鋪上一層砂石,組合起木板,再將砂石攪拌水泥的混合土澆灌下去,弄成平整模樣,一條水泥路就成了。
“城之大,亦不尋常。”魏絳離得近了才發現,不是城池的城墻,是外圍弄了數量不少的郭。
在這個年代,其實“郭”特指城池之外又修建不少“墻”。
這種“郭”的城墻是不能合攏的,要不然就成了違章建筑,屬于違背周禮。
它們的規格沒有特別要求,愛建造幾米高度或厚度隨意,但是必須留下空隙,還不能建造城門。
結果魏氏兩兄弟,老遠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大城,等離得近了才發現不是那么回事。
這些“郭”并不是隨意建。
城外的“郭”按照呂武的規格,一旦合攏起來,其實就會成為外城。
并且,“郭”的規格借鑒了楊隋建造大興城的“坊”制度。
更直白一些,其實就是現代的“區”。
呂武在“陰”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種實驗性質。
他需要累積足夠的經驗,以后再建城,超大概率會一下子就往大了來建。
地點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邊。
也能是在渭水邊上。
看到時候老呂家能將實際控制范圍搞多大。
水泥路從外圍一直延伸到城池內,筆直地貫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腳之下。
“霍太山”面向西邊的山體,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莊。
說起來,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莊,只不過并不是屬于他們,是呂武給魏氏長留的居住地。
有相同待遇的還有韓氏以及智氏、趙氏。
魏絳進入到城區,發現這邊的建筑物也太整齊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
建筑物并不另類,除了夯土墻之外,便是茅草屋頂。
說白了,還是茅屋。
每家每戶會在前面留個院子,扎起籬笆墻將院子圍起來。
院子里面基本都有樹,提供小憩的亭子,再來就是栽種蔬菜的田埂。
這種規格的宅院,其實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貴族的待遇了。
魏絳大道兩旁的水溝給吸引住了。
水溝當然不會是什么稀奇玩意。
令他茫然的是,為什么每一條水溝都有流水,并且流水會從某個漏斗一般的裝置傾斜到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