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般是在“羨”上面做文章。
也就是不增加軍團數量,也不增加某個軍團的兵力,去搞編外的額外武裝部隊。(增強預備役儲備)
有那么點楚國封君私軍的意思,卻比楚國對私軍的控制力更強。
臨到出發之前。
呂武主動找到魏相,問道:“三國交界處,各國兵力如何?”
魏相答道:“魯國出兵三千,以孟孫蔑為將;齊國出兵七千,以晏弱為將。”
沒說莒國?
之前,呂武對莒國非常陌生,可謂是一概不知。
既然要出使,又是因為莒國給惹出來的麻煩,肯定是要進行了解。
莒國是東夷國家。
他們雖然已經成為周王室下的諸侯國之一,很多的風俗與習俗卻是有別于列國。
莒國曾經很強,有東夷之雄的稱號。
呂武了解到一件舊事,聽說齊恒公曾經去莒國避難,得到過很多的幫助,誕生了“勿忘在莒”這個成語。
近幾十年,魯國和齊國經常會因為莒國發生齷齪。
主要原因是,魯國和齊國都想控制莒國。
而莒國肯定不樂意被控制。
偏偏莒國惹不起魯國,更加惹不起齊國,成為墻頭草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如衛國與曹國舊事啊。”呂武說了這么一句。
衛國索要曹國的疆土,很可能就是受到晉國從秦國咬了一口的刺激。
說明一旦有個例子,很快就會搞得各諸侯國蠢蠢欲動。
魏相笑了笑,說道:“或是好事。”
晉國眼見就要亂起來,不亂也會內部政見不合,導致各種政令無法即時生效與執行。
不管是哪一種,晉國的國力肯定會下降。
在這個前提上,各個諸侯國發生齷齪,又或是摩擦不斷,肯定是對晉國有利的。
晉國這一次關注魯國和齊國因為莒國生出的齷齪,實際上只因為聯軍在討伐鄭國,又可能會與楚國對上。
要是沒這件事情,晉國哪怕會調解,速度絕對不應該這么快。
另外要說的是,平時晉國沒少在各國事務上給自己加戲,好多次各個諸侯國發生摩擦,里面其實有晉國的操作。
這個沒什么好說的。
鄰國越安穩,對本國越不利,甚至會產生威脅。
作為霸主國就應該時不時地給自己加戲,要不還當個什么霸主。
老呂家和老魏家的部隊是分別在第十五天和第八天抵達“新田”。
在“新田”的貴族,他們發現城外多了兩支部隊,一開始是有些驚懼和懵逼的。
造成這種原因是,之前郤氏搞了那么一出。
他們還以為又有哪一家要搞事。
穩如老狗的韓厥發現“新田”出現騷動,一方面通知各方,另一方面催促呂武和魏相趕緊動身。
而事實上,各個家族派人去窺探,看到來的士兵著甲率奇高,一個個還是一身的鐵甲,由著裝猜測出是陰氏的武裝。
至于老魏家?
他們跟老呂家走得近,再來是獲得鐵甲經銷權,取貨的價格要更便宜一些,列裝鐵甲的部隊當然比其余各家更多。
呂武這一次是真的下了血本。
家族中的“徒”拉出來兩千八百,“羨”也是訓練度比較高的那一批。
同時,宋彬根據呂武的命令,找到卓打開武庫,給全部的士兵進行了配甲,武器也是全面使用鐵質武器。
臨時配甲,士兵只是獲得甲胄的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