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幼稚!
陳國和蔡國都籠罩在楚國的陰影之下,他們對晉國做出任何保證,能不能做到不取決于己身。
說到底,還是要看楚國能不能讓晉國如愿。
畢竟,陳國與蔡國離楚國太近,離晉國卻著實遙遠。
魏相說道:“此前謀劃,或無用功。”
他們之前想的是怎么維持魯國和齊國爭而不打的局面,好讓出征的魯君黑肱和齊君呂環不至于撤兵歸國。
而現在,南下的晉軍已經有北撤的意圖,其余列國不可能留在當地應對楚、鄭、陳、蔡四國。
他們實際上也沒有那個膽子。
“原以為‘鄢陵之戰’將使楚國陷入頹勢,沒想楚國之強超乎預料。”智朔補了一句,道:“與楚爭鋒,非一朝一夕之爭。”
這個也是智罃的看法。
先由申公巫臣提出跟楚國爭雄,需要耗費長久的時間來削弱楚國,極難一次就將楚國掀翻在地。
這一個觀念很現實。
晉國跟楚國是同等級別的國家,一樣不可能只是歷經一次失敗就徹底衰弱下去。
智罃撿起了申公巫臣的“弱楚之策”,開始在進行謀劃,只是暫時還沒有什么具體的章程。
魏相說道:“楚國一戰喪師近十萬,一歲不到便再出兵十余萬。”
他還沒將攻打宋國的那支楚軍算進去,要不就是歷經“鄢陵”之敗后,楚國還保持著對外用兵二十萬以上的規模。
這樣算起來,晉國好像有點不如楚國?
晉國歷經“邲之戰”的戰敗,緩了好幾年才緩過氣來。
楚國卻是剛經歷一場大敗,還能保持二十萬大軍對外征戰?
哪怕那二十萬大軍良莠不齊,能維持二十萬人的長期征戰,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看樣子,楚國的國力很強啊!
而事實上,楚國的國力是挺強,只是君臣上下很難力氣往一處使。
這一趟出使跟智朔沒什么利害關系,心里沒負擔,隨口說道:“如此,事則易矣。”
不用擔心因為國內的事情導致魯軍和齊君從南方撤兵了嗎?
剩下的就是莒國的歸屬問題。
呂武知道智朔很聰明,甚至聰明過了頭。
南方的局勢發展是一回事。
他們出使有什么使命是另外一回事。
沒有得到國內新的指示之前,怎么能夠因為得知南方的局勢,光想著躺贏,不去爭取獲得好成績呢?
呂武覺得智朔是真的聰明,某天不要上演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情才好。
他們繼續停在“蔑”這個地方,配合季孫行父以及晏弱進行表演。
從級別上來看,晏弱肯定不如季孫行父。
畢竟,一個是執政,也就是卿大夫;另一個只是大夫而已。
就是這么個年代,級別在很多時候比不上硬實力。
如果級別真的管用,周天子也不用在王畿自娛自樂,眾多公卿肯定也要頻繁活躍于國際舞臺。
講真話,周天子現在的作用也就是一個活體印章。
各個諸侯國只有發生君主之位更替,才需要派人去王畿那邊謁見,送禮物蓋個章,獲得周天子的認可。
再來就是需要進行大禮議時,周天子派公卿來賜祚肉啥的。
要不,平時誰還樂意去搭理周天子了?
“莒國對齊國有恩,齊人不敢忘。寡君時時交代,不可使莒國受魯國欺辱。”晏弱就是當著季孫行父這么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