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數量,不看質量,晉國很多家族都能拉出三個“師”的兵力。
只不過,沒人會干出這種事情。
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五個普通人都不一定能打得過一名“徒”,并且會隨著普通人的數量越多,對陣“徒”更加難打。
戰斗力不行,人數卻多,其實是一種在后勤上極大的負擔。
簡單的說就是,數十萬農民軍敗給一兩萬正軍隊,歷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只因為戰爭真不是單純比拼人數的多寡,最高層次是國力上的硬抗,接下來是對戰兩軍的軍械裝備,再來就是訓練程度和戰時士氣。
決定一場戰爭勝敗的因素非常多,博弈中出現任何失誤都可能致使慘敗。
不過,別看有那么多經典的戰例。
那些戰例在無數場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經典,其實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物以稀為貴!
正是因為太少、極少,才會是經典。
正常情況下,肯定是國力最強、軍械裝備更優、訓練度與士氣更高的一方獲得最終勝利。
所以,從來都不見一個硬實力不行的國家,能依靠名將效應去獲得一場本來不可能得到的最終勝利。
呂武從“陰”地、“呂”地能拉出兩個“師”又一個“旅”。
他現在已經正式獲得“霍”地。
這個“霍”地的農耕狀況不怎么樣,卻是盛產戰士。
老呂家早早就在滲透“霍”地。
現在下達征召令更是名正言順!
向“霍”地發出封主令(領主令),集結起一個“師”會有點困難,再拉出兩三個“旅”則絕對沒問題。
以晉國貴族的嚴謹和死板,呂武拉出來的軍隊,其中“陰”地和“呂”地的“徒”不會超過六千,余下都是“羨”,肯定是不合格的。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不過,事急從權嘛!
呂武已經打算下血本,士兵的素質不夠,就拿裝備來湊。
拉出來的軍隊,超過六成的士兵身穿鐵甲和手持鐵質兵器,誰還能苛責個什么?
“主,如此一來,封邑多處建設需停,北疆與西北疆亦無邊軍。”葛存能理解自家主人為什么要表現,只是一些話還是該說。
老呂家逮住機會就開荒,已經成為一種家族慣例了。
三四年前,呂武沒有經過上報,獲得“呂”地之后就開始追亡逐北,向北邊的狄人地盤攻占了近兩百里,后來又進軍了西北疆攻占白翟地盤近百里。
那是建立在赤狄、大戎和白翟被打怕的前提下,并沒有費多大的勁,獲得的土地。
老呂家只是派出一個“旅”,不斷地剿殺回遷的那些部落,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
過程中,老呂家不斷獲得人口以及牧畜資源,很是壯大了一番。
葛存很清楚自家跟赤狄、大戎和白翟的矛盾已經形成,甚至可以說非常尖銳,有點怕北疆和西北疆空虛的時候,猛然間被他們來那么一下。
呂武說道:“征騎奴,組騎兵,巡防兩地。”
葛存遲疑了一下下,說道:“如此可行?”
那些騎奴都不是晉國人,就是征戰北疆和西北疆時,俘獲的赤狄、大戎和白翟。
呂武十分自信地說:“可為人,豈愿為獸?”
有機會當個晉國人,那些胡人還愿意當野獸嗎?
葛存有些痛心疾首,又不敢多說些什么。
現在這么個年頭,晉國人的身份多高貴啊!
尤其是對非諸夏族裔來說,他們獲得了晉國人的身份,不亞于是由野獸向人進行轉變,有點從地獄爬上天堂的意思。
葛存是魯國人嘛。
他還是很看重諸夏族裔身份的,認為赤狄、白翟和大戎有機會成為晉國人,哪怕是晉國的奴隸,壓根就是祖上燒高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