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幾個貴族外出踏青。
整支隊伍有七萬人出頭,包括來自陰氏的兩個“師”又兩個“旅”,以及包括公族和其余貴族加起來的兩個“師”。
算戰斗建制的話,就是三萬三千名戰兵,含六百二十乘戰車。
多出的接近四萬人,是作為輔兵。
四個“師”又兩個“旅”其實該是四百四十乘戰車的。
關鍵是隊伍中的貴族比較多。
現在這么個年頭,貴族平時出門要講排場,輪到出征更沒可能步行或乘坐平常車架、騎馬,導致隊伍中的戰車數量遠遠超過了建制所需。
當自己父親戎右的祁午呆呆地看著側面的部隊。
那是來自陰氏的武裝。
一輛車架,可以是馬或牛來拉車,長長的車斗后面坐著十二名戰士。
這些戰士無一例外都身穿鐵甲,手中的戰戈高高地豎向天空。
太陽照射下來時,戰士身上的鐵甲反射著陽光,戰戈的金屬部分反射寒光。
每三輛車架一個并排,幾乎延伸到大地的盡頭。
當然,這個是祁午的視覺感官。
人一滿萬無邊無際。
大地不是完全的平坦,高低起伏之下,祁午的視野有限,自然而然就形成陰氏部隊延伸到大地盡頭的效果。
要說祁午內心在想什么,是極度震驚陰氏怎么能那么富!
不但來的戰士大半以上有一套奢華裝備,還有代步車輛能用。
一輛車至少兩匹馬或兩頭牛。
陰氏出動了至少一千八百輛車架?
那就是三千六百的馬或牛。
并且還沒算上用來替換的備用畜力。
這些車架當然不是全部用來搭載人員,輜重什么的也會用到。
祁午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心想:“車輛如此之眾,攜帶匠人多也?”
不可能只出動車輛不帶工匠的啊!
現在的技術人員不好培養。
只說明老呂家不但富,人才儲備也很驚人。
越想,祁午越發認清楚陰氏已經屬于祁氏惹不起的那一類。
或許不止是祁氏?
不單論晉國內部,國外以國家或家族為單位,能惹得起陰氏的估計不超過雙手之數。
關于陰氏技術人才多這一點,祁午其實早該知道的。
畢竟,陰氏生產了那么多武器裝備,怎么可能缺少匠人。
只不過,目前的人思維是直線的,同時也缺乏聯想力,一般是等自己親眼所見才會有所思考。
所以,據有邏輯思維以及推理能力的人,一般都是牛人。
他們只是路過這邊,要去的地方在“潞氏”的南方不遠。
那里是屬于郤氏的封地,也是相對來說較大的一塊。
而“潞氏”歸于晉國其實也是二十多年之前的事情,原本是屬于赤狄的棲息地。
晉國打下“潞氏”之后,被晉景公分封給了范氏。
陰氏的部隊看上去非常豪華,并且還有代步工具。
來自公族和其余貴族的部隊,極少的部分身穿購買自老呂家的鐵甲,手里拿的卻依然是青銅武器。
當然也有身穿皮甲、藤甲和木甲的人。
更多的則是只穿一身戰袍。
呂武搭乘戰車的馭手倬得到命令,適當地進行了加速。
他們的戰車很快就跟祁奚所在的戰車錯開了。
“阿父。”祁午看著呂武的背影,說道:“陰氏之盛不可追趕。”
祁奚看著自己的兒子,暗道:“我的傻兒子啊,你這才發現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