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好證明公子周正是他們所期待的君主嗎?
這樣一來,是不是該可勁地忽悠,怎么都要誆騙回國?
智罃思來想去,還是要呂武出馬啊!
不是其余的什么原因。
只因為呂武一直以來表現出來的公正,有過擔任“閽衛”的盡責,再來就是近期一再大變中的加分。
智朔向公子周提過了呂武。
公子周表示知道這么個人,還有過接觸。
這就對了。
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呂武幫助過公子周,并且后續還有聯系。
這些是完全瞞不過人的。
其余人只是不知道公子周和呂武交情深厚到什么程度,信任度又有多大而已。
智朔向智罃匯報,表示提到呂武之后,公子周對回國的抗拒還是有,只是比起之前稍微降低了一些。
明明是回國繼任君位,卻搞得好像是上刑場一樣。
這特么真是造孽喲!
后來,經過智朔的一再努力……,至少他自己是這么想的。
總之,單公姬朝也出了一些力,公子周可算答應回國了。
前提條件是,呂武重新擔任“閽衛”,并且親自來接他回國。
智罃就很無奈地對中行偃提到一句,講的是呂武在這一次內戰中沒少得利,卻是都成了晉國最后的良心,著實是不可思議。
中行偃沉默有點久,給出的回應是,人家呂武的確是按規章辦事,無論從人情還是律法,沒有半點可以指摘的地方。
得到回應的智罃陷入沉思。
不知道想了什么的智罃,沒有多久之后重新任命呂武為“閽衛”,并命令呂武轉道南下迎歸公子周。
事實上,晉國已經小半年沒有國君,引得列國震動的同時,周天子也兩次派來公卿詢問。
作為晉國臨時總理國務的智罃,身上的壓力比山還大。
另外,韓厥的名聲也開始變差。
原因在于韓厥明明是“卿”,晉國內部發生動蕩卻是想著躲起來,面臨邦交危機也沒有半點作為,壓根就沒有屬于“卿”的擔當。
要說里面沒有智氏、中行氏和荀氏的功勞,就奇怪了。
范氏肯定會推波助瀾一波。
其余的中小貴族,乃至于是公族,他們聽到類似的傳聞會思考,得出的結論也會是韓厥沒有為“卿”的擔當。
三個卿位家族搞事的理由太簡單了。
他們自己或多或少有污點,韓氏就別想獨善其身。
再則,韓厥的的確確是沒有作為一名“卿”該有的擔當,怎么能說是污蔑。
就是晉國再一次給各個諸侯國看笑話了。
作為“卿”,不是死了,就是沒一個干凈,被看笑話挺正常。
誰都清楚晉國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范氏、智氏和中行氏,哪怕本來想推自己的某個族人上位,難度將成倍增加。
他們再怎么不愿意,引入新鮮血液擔任卿位都將成為一種必然。
接下來看的是那些中等貴族怎么去博弈了。
而得到命令的呂武,他并沒有第一時間南下。
四個多月不斷轉戰,有個攻克目標還有點動力。
畢竟,打贏了是能吃肉的。
去接人?
哪怕是迎立新君,期待感是有增加,積累的疲勞卻是一時間全涌了上來。
大家伙,要不歇一歇吧?
然后,接人不用帶上眾多的繳獲。
軍隊帶太多。會不會驚擾到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