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必然也傳開。
師曠成了賢人。
衛國有響應晉國的召喚了嗎?
沒有!
衛國非但沒有響應晉國的召喚,還因為師曠的出使讓內亂加劇。
原因是衛君衛衎早跟執政孫林父有不小的矛盾。
衛君衛衎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秦楚在蜀地的會盟,讓師曠一氣就決定去了。
孫林父認為衛國只能依靠晉國,還講出了很符合現實的道理。
比如,衛國并不與楚國或秦國接壤,卻是與晉國當鄰居。
哪怕晉國的衰弱已經成為事實?
衛國還是惹不起晉國!
怎么能夠舍近求遠,又讓晉國視衛國為敵人啊!!!
關鍵是衛君衛衎真的被師曠氣得夠嗆,心里有氣根本不聽孫林父的勸。
這樣一來,衛國國君與執政的間隙越來越多大,幾近于無法調和。
知道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引起了什么樣的效應,師曠美滋滋地成為賢人,還能時不時地被國君傳喚過去講道理。
幾位“卿”或是真心,可能也是假意,表達出了對師曠尊敬的一面。
這、這、這……算怎么一回事?
老奸巨猾的“卿”不可能就那么被師曠蒙蔽了。
他們為什么不追究和處置?
絕對不是因為派出去的使者,除了讓曹國聽從召喚之外,其余小弟都進行拒絕,才不好處理師曠。
如果呂武知道這么一件事情,會認為那些“卿”在給國君挖坑。
畢竟,一國之君親近賢人是應該的嘛。
至于那個賢人是不是真的很“賢”,自己想咯!
大雪紛飛的季節。
晉國的中軍和上軍千里迢迢地過來,必要的休整肯定是要的。
宋國君臣沒有催促晉軍麻溜地逼近“彭”城,他們真誠實意地進行了款待。
當然,無論規格高與低,接受款待的都是晉國的貴族。
宋國怎么不款待其余士兵?
想屁吃呢!
倒不是宋國君臣不愿意。
完全是因為誰的軍隊,只能是由他們的主人來進行犒和賞
要不……
你犒賞俺的軍隊是想干么?
難道是想瓦解俺的立足根本!?
晉軍抵達“商丘”之后,軍隊在城池郊外進行駐扎。
晉國的君臣則是帶上自己的護衛前往宋國的宮城接受款待。
之前,宋人看到晉軍中那么多身穿鐵甲的士兵,已經感到了震驚。
宋國的君臣再看晉國只要是個貴族就有或多或少身穿鐵甲的甲士,直接露出了實名羨慕的表情。
這年頭金屬甲太少了!
很多“士”為了保命或是達到封主的要求,砸鍋賣鐵都不一定能買得起一件靠譜的皮甲,一般是弄藤甲和木甲來湊合著。
在南方還有另外一個特色,會大肆地制作竹甲。
不管是竹甲,還是藤甲或木甲,其實還是有點防御的作用,尤其是面對青銅武器真不是純粹的擺設。
青銅畢竟就是銅,金屬本身決定了它的硬度,能傷人或殺人,要說有多么鋒利則是未必。(相對于合格的鐵器而言)
只是吧,目前的甲胄其實最大的作用是用來防箭。
呂武率領的下軍和新軍是在三個月后,也就是冰雪融化之后的季節,才來到“商丘”的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