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不知道秦人從什么時候轉為全面的農耕,農耕地又是怎么從“雍”和“冀”向外擴張。
“可選址‘麻隧’否?”國君問道。
幾年前了來著?
反正,晉軍和秦君有爆發過一場“麻隧之戰”,以晉軍獲勝而告終。
那一次呂武跟隨郤至殺入秦國腹地,還跑去秦國的國都“雍”玩了一場單人破門。
魏琦搖頭說道:“‘麻隧’為川,或以‘涇陽’為妥。”
這么個年頭,“川”一般指的是平原。
國君看向了智罃。
而智罃則是提議拿來山川輿圖,對著地圖好好地選址。
一張羊皮紙很快被送了上來。
國君、智罃、魏琦先湊過去,再招呼其余的“卿”一塊上前觀看。
不管“麻隧”還是“涇陽”,其實都是位處涇水的東岸,處在涇水與渭水的一個三角洲地帶。
那邊不是沒有山區,只是大范圍傾向于一馬平川。
如果舍得下本去進行開發,肯定是能夠成為一個產糧區的。
智罃的手指在三角洲區域畫了一圈,停在了“涇陽”的上面。
國君問道:“此處為川?”
他們是貴族。
看懂山川地理是一種必備的素養。
也就是說,不能只光會看,還要會分析什么樣的山川地勢,對軍事方面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魏琦簡單地介紹了一下當地的山川地勢,述說水流分布之類,再講在“涇陽”為什么比在“麻隧”建城更有優勢。
隨著他的講述,其余人也就漸漸更加了解當地的山川地貌。
關隘之所以是關隘,不就是因地而異,選擇本來就有的地理優勢,再卡出一個地勢絕佳的地方嗎?
平原地帶當然可以修建關隘,只是需要一道范圍很長的墻。
說白了,像是魯國的某個計劃,他們想在與齊國的邊界線修防線,搞出一道長度好幾十里長的“墻”出來。
可以理解是想搞“長城”。
呂武的內心有些迷。
現在是個什么情況?
難道不是晉國遠比秦國強大嗎?
為什么要耗時又耗力,挖空心思想搞什么防線。
不該是時不時組織團建活動,殺進秦國進去肆虐,能搶一波,又能削弱秦國的國力。
如果有成效,甚至能搞得秦國不想再跟晉國當鄰居,被迫一再向西遷徙。
魏琦看上去很是興致勃勃的樣子。
他當然會感興趣。
畢竟,花國家的錢,來搞自家的防線建設,機會很難得的吖!
“國君太不待見秦國了,更喜歡跟楚國玩耍啊!”呂武心想。
通透的來講,國君一點都不想跟秦國糾纏,認為擊敗楚國才是晉國的使命。
呂武仔細觀察智罃,發現智罃的眉頭一直深皺。
實際上,智罃也認為不用放太多的精力應對秦國,只是又不想掏腰包來搞什么防線建設。
在這么一件事情上,呂武不打算有什么發言。
他安份地聽著魏琦構思在三角洲地帶建立一座雄城,講述這么一座雄城的筑成,對晉國會有這樣那樣的好處。
“我何必去壞魏氏的盤算?”他是這么想的。
只是有一點,卡住了秦國東出的路線,秦國會向哪個方向擴張?
可不能破壞陰氏經營西疆和北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