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么看,晉國從來沒有虧待過魯國,甚至屢屢幫魯國擋住來自齊國的壓力。
所以,魯國背叛晉國從里到外都屬于不義的行為!
而關于魯國這一次背叛晉國的事情,他們自己用春秋筆法給輕輕代過。
也就是不講理由,不記載過程,哪怕親自去參與了,依然當沒那么一回事。
說好的禮儀之邦呢?
原來玩筆桿子的,不要臉是有傳統,徒子徒孫是在學習這些前輩???
衛國是個什么情況?
只能說衛國只有衛君衛衎腦子被門夾了,相反從執政到國人的腦子都很清醒。
呂武這邊就有新軍討伐衛國的情報。
魏琦和解朔帶著沒有滿編的新軍討伐衛國。
衛國率軍迎戰的是執政孫林父。
一個衛國的“軍”跟晉國的新軍擺開陣勢,還沒開打孫林父就獨自上前,干脆利索地給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將這一次晉國與衛國的戰爭命名為“義之戰”。
聽著有點反諷的意思啊?
對晉國有情有義的是衛國執政孫林父,承托出衛君衛衎的腦殘。
“新軍將歸師途中,新軍佐率軍留于衛。此事我已答應。”呂武頓了頓,又說道:“君上有令傳于你我,新軍將行留守之責,你我率下軍南下攻鄭。”
這特么就是一件講不清楚的糊涂事。
上一次呂武無視了智罃的暗示,壓根就不想去打舉喪的鄭國。
結果倒好!
國君以下達命令的做法,搞得呂武依然需要去討伐鄭國。
呂武要是料到國君會下命令,還不如上一次就順從了智罃。
當然,世界上沒“如果”,也不存在“后悔藥”這種玩意。
士魴是知道這件事情的。
要出征,軍隊就需要得到調動。
下軍早早就集結在“新田”郊外安營扎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讓參戰的“徒”以及“羨”,安排好相應的輜重。
畢竟,正常納賦的出征,國家和各個家族是不負責后勤補給的。
士魴這一次過來除了詢問齊國,就是商量討伐鄭國的事情。
“鄭舉喪,新君惲(yùn)亦不在國中。”士魴有些苦惱地說:“君不在,宣戰何人應之?”
呂武能怎么說?
他只能點頭,表示就是那么回事。
其實鄭國的執政子駟在國內。
這個叫子駟的人是今年剛剛成為鄭國的執政。
他還有另一個名號叫公子騑。
一國執政是夠資格應戰的。
呂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連宋、魯、衛也喊上。
考慮到衛國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點能力,孫林父也不傻,衛國參與到討伐鄭國的聯軍是有把握的。
魯國和齊國的交戰不出意外也會很快結束。
結局肯定是魯國被齊國摁在地上錘,戰敗的魯國正是極度需要父愛的時候。
晉國這位爸爸攻打鄭國招呼魯國一聲,魯國肯定要喜極而涕,覺得爸爸還是愛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