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看著明顯走神的子駟,不由納悶地用眼神詢問士魴。
士魴又不是寄生在子駟腦袋里的寄生蟲,怎么能猜出子駟到底為了什么而走神。
他倆滿腦子困惑的等待子駟給出答復。
大概過去一刻鐘的時間,子駟才回過神來。
子駟滿臉復雜地看著呂武,說道:“我舉喪也。”
呂武說道:“寡君有言,舉喪而伐,不獨晉也。”
話說得太直白。
年紀更大的士魴趕緊補救,說道:“宋舉喪,鄭亦伐之。”
呂武丟鍋給國君,不得不補一句,說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好意思啊。
又搶了孔老二的名言。
只是,誰讓俺生得比較早呢。
那個誰……,也就是孔老二的師傅之一,叫老子的那一位。
小李同志今年剛出生在厲國一個叫“苦顯”的地方。
而厲國非常小,人口也很少,是楚國的一個傀儡國。
大概二十年之后,小李同志會去周王室求學,學著學著成了圖書館的管理員。
子駟因為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給說愣了。
沒錯啊。
宋國舉喪時期,自號蠻夷的楚國進行了無視,鄭國也嗷嗷叫給殺了進去。
只干了初一,能要求別人不能做十五?
雙標什么的最無恥,也最可恨了!
呂武看向旁邊的史官,用眼神示意一定要好好記,給記錄詳細。
這種場合肯定要有史官在。
另外,各國執政還是行走的“歷史記錄儀”,走哪里都有史官跟隨記錄。
畢竟,執政就是執政,時時刻刻會發生一些必須進行記錄的事件。
哪怕史官家族的家主不親自跟,家里也是會出人跟著的。
同理,晉國的卿大夫一旦出征,一樣會有史官跟隨進行記錄。
這些史官可是帶著使命感的。
為的就是讓后代知道當代都發生了什么事。
他們不知道的是,很多記載會在一次又一次戰火中被無意或刻意地摧毀。
他們甚至無法相信,有些人(皇帝或位高權重者)會肆意篡改史書,無恥到拿史書當小說去亂編亂造。
“好像有什么不對啊?”呂武看著年輕史官,心里想道。
現場有兩位史官。
一個是跟著子駟過來,也就是屬于鄭國那邊的史官。
另一個當然是出自晉國。
而晉國的史官一般是來自周王室或魯國。
中原國家,包括鄭國都是跟晉國相同的情況,以至于除非真的破罐子破摔,沒人會去將魯國整得太難看。
一切只因為魯國真的手握筆桿子啊!
呂武想道:“我干得這么過份,后世的人會怎么看?”
負責記錄晉國的史官揮筆:晉卿大夫陰子、彘子見鄭執政公子公子騑,述之以禮,斥鄭伐喪于宋,非禮,攻也。
對了,他來自魯國。
而魯國現在必須討好晉國。
所以……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