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讓子駟每一天都過得無比充實。
各國其余人沒上場,不是身份不匹配,就是國家實力不允許。
以晉軍為首的八國聯軍待在“鄶”地沒動彈對鄭國來說就是最大的好事。
子駟當然不會忘記沒有來“鄶”地跟晉國會師的宋國。
關鍵在于鄭國不是孤軍應戰,不是還有楚國、蔡國和陳國嗎?
楚國的公子喜還駐軍在宋國的邊境。
宋國哪怕想對鄭國干點什么,能無視掉公子喜那邊以楚軍為主,不低于七萬的三國聯軍?
“寡君蜀地之行,絕非吾等之意。”孫林父一臉誠懇地看著呂武,復道:“請陰子定告予晉侯。”
站在晉國的立場,呂武很喜歡孫林父識時務的表現。
只不過換成是衛國人,未必就會喜歡孫林父了。
像是衛君衛衎,他想要干的事情是取代晉國,碰上了這么一個不配合的執政,心里恐怕是恨死了。
另外一些有野心又看不懂衛國與晉國差距的衛國貴族,他們絕對也不會喜歡孫林父這么一個碰上晉國就慫的慫逼。
那么孫林父為什么一遇到晉國就慫?
只因為孫林父十分清楚衛國與晉國的差距,明白衛國如果太折騰,不會落到什么好下場。
衛國的情況就是那么復雜。
孫林父覺得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
衛君衛衎是為了衛國的崛起而奮斗。
其余衛國貴族各有立場。
不能從廣義上來分別他們到底誰對誰錯,出發點都是為了衛國好,干的事情卻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呂武有些越線地問道:“執政可能支撐?”
孫林父倒也光棍,徑直答道:“晉‘卿’未能助力,恐難以維持。”
哦……
解氏太弱小。
解朔在眾“卿”中也沒有話語權。
孫林父在擔心能從晉國獲得多大的支持力度。
同樣在場的士魴就用詭異的目光看向呂武,心想:“陰武將衛國交給解朔,早就料到解氏無法支撐衛國了吧?”
那么一想,士魴不得不懷疑呂武是早有預謀,想的是利用解氏來操控衛國。
孫林父估計也是那么想的。
要不,孫林父何必每次見到呂武都那么討好,甚至可以說謙卑。
呂武有那種想法嗎?
別提。
多少是有點。
呂武之所以沒有接管衛國的邦交處置權,只因為陰氏剛崛起,分到的邦交國有四個,其中一個還是齊國。
這就導致他不顧影響也要看陰氏的實際實力,思考胃口太大會不會把自己撐死。
隨后的一個月里面,一些消息陸陸續續地傳過來。
其中包括中軍和上軍最終沒有入侵秦國,大軍從“涇陽”撤離,往“鄶”地這邊趕來的途中。
又有華元集結一個宋國“軍”真的進攻鄭國,討到一些好處發現楚國的公子喜有動作,不得不被迫撤軍。
其余的消息看似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只是沒人能料到會出現什么后續影響。
比如,新的周天子登基,還是那種沒有派出公卿前往各國要求為姬夷(周簡王)舉喪,又沒有邀請去觀禮的登基大典,草草將登基給那么辦了。
新的周天子(姬泄心)出現,駕崩的那一位天子(姬夷)葬在哪里也沒有一個說法。
呂武得知消息之后,感到了無比的困惑。
好歹是周天子啊。
怎么登基和葬禮都那么草率???
那么,看看新的周天子姬泄心以后得到了什么謚號,基本上也就就明白了。
他以后的謚號是周靈王。